2025年以來,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強勢升值,一度突破29元大關,甚至逼近28元整數關卡,創下多年新高。市場上充斥著各式解釋:外資湧入台股、出口商結匯、美元走弱、地緣政治降溫、央行不干預……但在這些顯性因素背後,有一個被嚴重低估甚至忽略的結構性力量,正悄悄重塑台幣走勢 —— 壽險業。
台灣壽險業的巨額美元曝險:潛藏的壓力鍋
台灣壽險業是全世界外幣資產比例最高的保險產業之一,截至2025年第一季,整體壽險業管理的外幣資產高達 23兆新台幣(約7500億美元),其中超過七成為美元計價的美國公債與企業債。
正常情況下,壽險業會透過避險工具(如換匯遠期或選擇權)對沖匯率波動風險。但根據彭博社與路透社報導,多數壽險業者的避險比例僅約60%,少數甚至不到40%。換言之,至少有3000億美元以上的部位直接曝險在台幣升值的衝擊下。
升值引爆損失,壽險業開始「自保性結匯」
2025年5月,台幣快速升值,一度兩日內升值超過6%。這對壽險業而言,意味著帳面損失暴增。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FSC)統計,壽險業2025年5月單月因為匯率變動虧損超過 1455億新台幣,導致1-5月累積外匯損失高達 2638億新台幣,相當於許多壽險公司前幾個月的投資獲利全數被抹平。
為了止血、改善資本適足率(RBC),壽險業開始採取一連串「補救性操作」:
- 減碼美元資產(如美債、企業債)
- 結匯回台幣以彌補帳面虧損
- 增加對沖比重(需要先行換回台幣買入避險部位)
這些行為直接在外匯市場形成巨大美元賣壓與台幣買盤,進一步推升台幣匯率。
正回饋循環的形成:升值 → 匯損 → 結匯 → 更升值
這類「補損→結匯→升值」的行為,形成一種典型的正回饋機制(positive feedback loop):
- 台幣升值,壽險業出現帳面損失
- 為了止損或調整避險,壽險業結匯台幣、減持美元資產
- 市場美元賣壓加劇,推升台幣進一步升值
- 匯損進一步擴大,迫使更多壽險業者採取類似行動
這是一種結構性槓桿放大的機制,特別當央行選擇不強勢干預(為避免被美國貼上匯率操縱國標籤)時,這套機制會如同自由落體般快速發生。
為何主流分析忽略壽險業的角色?
- 壽險行為資訊高度不透明,財報揭露有時間落差
- 外匯市場難以直接辨識資金來源(不像外資或出口商)
- 多數觀察者習慣以央行或外資為分析起點,忽略內部法人資金結構
但若從結構性視角出發,壽險業其實是台灣外匯市場中最穩定、也最龐大的力量之一。他們的資產配置不僅影響投資報酬,更能在特定時刻「扭轉整體市場方向」。
結語:2025年台幣升值,不只是市場熱錢的故事
這波台幣升值,不只是外資流入或美元走弱這麼簡單。真正深層的推力,來自國內壽險業因應匯損所啟動的調整行為。這些動作雖非出於主動炒匯意圖,但卻意外形成了升值的倍增器,並可能繼續影響下半年資金動能與央行政策取向。
若我們只看表面資金流,將錯失對匯率本質變動的理解。壽險業的調整行為值得更高層次的關注,也可能是未來投資與政策判斷的關鍵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