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許多媒體都在熱議:「使用 AI 會不會讓人變笨?」這樣的討論對我來說,其實有點意外。因為在我的經驗裡,AI 並不是取代了我的腦,而是讓我更能集中精力在該動腦的地方。
我是工程師,工作中常常會遇到許多簡單但繁瑣的任務——邏輯規則整理、格式轉換、陣列建構、文案改寫、需求轉程式……這些工作,不難,但很花時間。而這段時間裡,AI 幫了我大忙。
我從不會把 ChatGPT 當作萬能,我知道它寫的程式會出錯,我甚至可以立刻指出問題在哪。但比起從頭寫一份需求邏輯到資料結構,我只需要監督和小修正,就能節省大量時間,保持專注力去思考真正重要的事。這不是偷懶,而是升級。
工程師不是唯一的受益者
我姐姐不是工程師,她是一般職場人,平常在向長官表達想法時常感到卡卡。但她某次跟 ChatGPT 對話後,竟然完成了一份條理清晰的簡報。這次經驗讓她開始願意嘗試,也提升了她的表達力與自信。
而這件事在我哥眼中,卻被視為「外包」、「不夠努力」。這其實凸顯了現在社會某種微妙的分裂:有些人還停留在「會的人就該自己做完」的時代觀裡,而另一些人,已經懂得善用工具,把重點留給腦,而不是手。
不是不能用工具,是要知道怎麼用
這讓我想到我兩個姪女,一個國中一個小學。她們很常看抖音、短影音。我並不會禁止她們,畢竟我自己也常看,甚至會拿來學語言、看國外訪談、追蹤財經資訊。
但我有跟她們說過:
「如果你們都拿來看沒有營養的影片,那真的很浪費。」
短影音不是壞事,AI 也不是壞事。真正的問題是:你怎麼用?你為什麼用?你知道自己在吸收什麼嗎?
很多挑戰影片、危險內容、或錯誤知識會不知不覺影響孩子的判斷能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希望她們學會分辨,而不是禁止接觸。能主動篩選內容,才是數位時代最該具備的能力。
結語:AI 不讓人變笨,不思考才會
當我們學會用 AI 解決瑣碎的重複性問題,我們就能省下大腦能量去創造、判斷、學習。
當我們讓孩子學會如何分辨內容的真偽、價值與風險,他們才會成為未來真正有判斷力的人。
所以,不是 AI 讓人變笨,是有些人本來就不想思考,只是換了一個工具偷懶罷了。
而對我來說,AI 不僅讓我的工作更有效率,也讓我更清楚自己該把時間花在哪裡。
那是我自己選擇留下來的腦力,不是我放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