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打完「XD」之後,手指停頓了一下。
我不是打錯,也不是覺得不適合,而是突然想到:「現在好像沒人這樣用了耶。」
我記得有人說過,現在的年輕人不打 XD,他們會直接說「超好笑」。 如果你還在打 XD,那是中年人的符號,是老派,是過氣的語言。
我不是不能接受語言會變,但那一瞬間,我心裡真的冒出一個很淡的念頭:
「我是不是開始跟不上了?」
其實我並不排斥學新東西。我也不是那種堅守舊語言、拒絕改變的人。
我只是在那個小小的猶豫裡,突然感覺自己跟世界之間,好像有點距離。
就像我還在寫部落格,在社群平台充斥著短影音、懶人包、速食知識的時代,慢慢寫一篇沒人看的長文,好像變成一種奢侈——或者說,一種孤單。
我知道現在的人喜歡快速、喜歡整理、喜歡結論明確的輸出方式。
我也不是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像《閱讀變現》這種書會賣,我甚至一開始還認同它講的:
「如果你很久不讀書,又覺得無所謂,那是一種墮落。」
但當它開始列出讀書金句清單、輸出格式模板、SOP步驟,我卻開始退縮了。
不是它錯,而是那樣的閱讀方式,離我很遠。它不再像一段旅程,而像一張考試卷。 我突然不知道,閱讀這件事,還能不能只是閱讀。
我想起自己旅行時的樣子。我不排斥走行程、不排斥旅行團、不排斥查資料、排行程、買交通卡,
但我最喜歡的,是出國本身。 哪怕只是待在飯店,坐在窗邊曬太陽,看一本書,靜靜呼吸陌生城市的空氣——那樣的時刻,我會覺得自己被救贖了。
我看書也是一樣。我喜歡迷路,喜歡在一段看似無用的敘述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喜歡一本書帶我走進我還沒活過的人生。我甚至會因為一句話共鳴很深而不想繼續往下翻頁,因為我想停留一下。
但我好像開始懷疑,這種閱讀方式還有沒有人在乎?
當我說起冰島,講的是紀念品店衣服很貴、雪地摩托車差點搞丟手機、以為再也找不回來時的無助與後來被撿回時的放鬆,我也曾想過:
「這些,好像跟冰島本身沒什麼關係。」
可是對我來說,那就是我與冰島的關係啊。是冰島在我生命中留下的樣子。
不是攻略,不是十大打卡點,而是我真的在那裡,慌張過、放鬆過、記得過。
我知道我的表達方式不是主流。不是高效,也不是漂亮。
我不習慣用金句包裝情緒,也不太擅長整理出「重點三段式」。 我會寫下一段碎碎念,記錄那天我笑不出來,後來又笑了。 我會在讀完一本書的某一頁停下來一整晚,只因為那句話像是在對我說話。
這樣的我,能不能在這個時代留下什麼?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的是,哪怕只有我一個人還在這樣讀書、旅行、寫字,我也還想繼續。
因為那才是我活過的證明,那才是我還願意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就算我最後還是會打 XD,我希望有人能懂,我那時候是真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