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筆記碎片
#外食 #飯館 #社交場域 #文化交流 #城市空間 #生活型態轉變
中唐以後的城門飯館,是新型態的社交文化中心
依《唐宋吃喝玩樂文化史》的作者盧建榮的考證,在西元八世紀末,大約中唐晚期的長安,是有飯館存在的。
為「送別」而生的新興產業
飯館的興起,顯示居民的生活文化正在精緻化,舉辦宴席,不再是富戶家底才能做的事,一般人只要負擔得起價錢,就可以在有專業廚師的飯館裡享用餐點和美酒,招待賓客。
唐朝時興詩文聚會,有人升官貶官出行,都要舉辦餞別會,來參加的人全要寫下詩文,飲酒唱和,集結成冊,刻印刊行,還會邀請文筆好、名氣大的來寫序,寫明送別因由與種種宴會記錄,印好之後分送給與會者。
雖然這些詩文集幾乎都沒有留存下來,但那些「送別序」,很多都是日後文壇大家,所以很多都會收入個人文集裡,相對也留下許多一窺當時究竟的線索。
由於送別的活動盛行,需要有飯館來承擔宴席場地與餐飲需求,會上完成的詩文亦要有印刻作坊來印製裝訂文集,宴罷送行,車馬服務就在城門邊,可謂是一條龍的連鎖服務。(真可說是現代自費出版之先驅和表率啊。)
唐代長安出行多由東門出城,東城門有三座,通化門、春明門、延興門;據權德輿的記載,當時熱鬧的飯館店肆就在春明門,即使七年前皇帝因為涇原兵變出幸(出幸:指唐朝皇帝出逃避難
),長安城中的商業活動仍然不減熱絡。
霸陵:長安城郊的新據點
霸陵位於長安南方城郊,由柳宗元留下的多篇送別序裡也可看出當時的飯館生意亦早已延伸到城郊發展了。
當餞別宴由家內移至家外,當上館子吃飯成為一種生活型態,有別於家常用餐或飄泊旅宿的飲食目的,以「吃好食」為目標,顯見出社會文化的提升與進化。
在唐代,城門口的飯館已經形成了新興的文化社交空間;到了宋代,汴京城更是飯館酒樓林立,詩詞歌謠飄蕩其間,各種風花雪月,文學與飯館,更有了相伴相生的牽繫所在。
APA書目
盧建榮(2020)。《唐宋吃喝玩樂文化史:園林遊憩、飯館餞別與牡丹花會》。台北市:暖暖書屋文化。
ISBN:978-986-99196-2-3
參照頁碼:p244-p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