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自己剛開始接觸股票時,常在電視上看第四台的財經節目,主持人滔滔不絕地做盤後技術分析,背景圖形充滿紅線、綠線,股價高低起伏的圖表。接著,他們用一指揮棒解釋如何理解這些線形圖的走勢。許多散戶因此認為技術分析是一門必須掌握的股市學問,學會了才能在股市裡打滾賺到錢。此時你對技術分析是否推崇?
實際上,根據證券會統計,做短線者一年在台灣股市能賺錢的人不到2%,也就是說100個短線(當沖客)人中不到兩個人能不虧損,其餘98人最終都是虧錢。因此,如果要做技術分析和短線交易,必須特別小心。也不推薦一般的上班族做短線操作。幾個觀點大家參考如下:
第一,基本上技術分析的特點是用過去資料去預測未來股市價格走勢,但這是否過於樂觀呢?譬如說,你能根據過去大樂透的中獎數字來百分之百預測出下一期頭獎、二獎的開獎號碼嗎?這觀點是基於過去的資料並不代表未來地出現走向。暢銷多年的財經書籍《漫步華爾街》指出,將世界各國資料與美國標普500(S&P 500)指數比較看相關性,結果發現最相關的居然是孟加拉的奶油產量。如果擴大變數,那美國和孟加拉的奶油總產量、延伸到美國起司產量以及羊隻數量也可能相關,但沒有人會用這些數據來預測股市。然而用過去的資料來預測未來價格走勢,這正是技術分析的本質。因此,技術分析可以說是是一種照後鏡的行為。大量資料回測時可能「偶然」某一指標顯示有高度相關,但這非常態也不可靠。即使有上千各技術指標,也無法保證準確預測股市的未來走勢。過程中頂多有幾個有偶然碰巧的機遇罷了。結果往往和隨機的猜測一樣。
第二,技術分析中有很多主觀意識成分,這些主觀意識來自個人的感覺。每個人在技術分析中的交易都認為有一定證據,但實際上仍然包含大量主觀的成分。例如,在技術分析中常提到的成交量的大量這個概念;然而每個人對「大量」的定義都不同。技術分析師對此夾雜有各種自己的看法,形成這些看法往往都有著強烈地主觀認定。此外,技術分析往往依賴個人過去的股操作經驗和個人對數字價值的感覺做出判斷。
第三,做技術分析者,常常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像查理·蒙格所說的“當你手裡只有錘子時,一切看起來都像釘子”。當知識量能有限又只會一種方法時,我們會傾向用學到的技巧套用在所有情況上,但股市的複雜度並非簡單技巧能解釋。譬如,當股價走勢不如預期時,我們常找藉口。在股價突破某條線後應該進場,但實際走勢相反,我們就稱之為假突破。這些習慣和名詞,只要與自己預測不符,就會給出一個說法,長久下來讓大家慢慢地無法信服。
第四,所有的技術分析都是用很短的時間來操作,試圖抓住短期的買賣信號。這個時間可能是以分鐘為單位的K線圖,或者是近幾天內的指標來進行,適合當沖或隔日沖短線操作。因為技術分析只注重短期交易,所以沒有長期投資的意識和基礎邏輯。因此,長期要能賺到錢往往很困難。
多數人進入股市往往也先是韭菜一族被收割。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做短線(當沖或隔日沖)需要花很多時間看盤、分析並頻繁進出。前面提到根據證管會的資料,台灣一年下來,做短線操作當沖或隔日沖的人只有2%能賺到錢。也就是說,100個人裡面,只有兩個人不虧錢。那麼剩下的98個人,他們花了一年的時間與金錢其績效卻輸給了大盤,而且還是虧錢的。畢竟我們多數人不是金融專業也無法上班時專注股市行情的變化。另外,你是否想過,虧錢的那98人他們的錢是被誰賺走了呢?
我們經常看到別人熱衷於做技術分析,往往我們也就跟著投入了。經典動作是聽信親友推薦的某支股票或是到處打聽名牌(四位數字或五位數字的股票代碼)。結果,我們可能就是那98個人中的一員,多年下來仍然賺不到錢。尤其在股市長期上漲時,如果你做當沖一年賺了8%但大盤年漲12%,最終績效還是輸給了大盤,這一年所投入花費的資源(金錢、心力與時間)都白費了。所以,平日不要隨便聽信別人的推薦或憑感覺交易,那樣往往會發現一年下來幾乎沒賺到錢,甚至還很可能還虧損(一堆)。希望大家能認知與感受到這一點,不要白忙一場,並開始清醒與建立起正確的理財觀念。
所以對一般散戶來說,如果你的專業不是財務金融,我們不建議浪費時間在技術分析上。最佳策略是買入全市場指數型ETF並長期持有不賣。
買入後長期持有,違反人性卻是真正的好策略
買進後堅持住不賣,看似簡單,實際上卻違反人性。這需要有自我定力和毅力。曾有人研究足球12碼罰球,幾千次的資料分析發現守門員若待在原地不動,擋住球的機會提升20%。但守門員通常會猜測發球的方向並撲向某一邊,結果反而降低擋住罰球的成功率。因此,我們建議大家在股市中買進(全市場指數型ETF)後保持不動,就能在承受風險時也參與股市享受獲利成長,尤其是在股市特別大漲的那幾天 (請參看我 前面的文章: 既無法預測股市漲跌下,最好就是待在市場!)。這看似消極、違反人性的做法,其實是聰明策略。我們希望大家能夠持續買進、長期持有並逢低加碼,享受股市成長的獲利回報。
以今年(2025)四月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造成全球股市的「人造熊市」,但過了一季到了˙7月初,股市幾乎已回復到原先的股價並再創新高(8月底已超過20%)。如果當初的你留在股市沒有賣出手中的股票,你現在是否在享受大幅成長的獲利?也應更有體會到股市雖然因各種因素形成高低漲幅,但終會回歸到長期上漲的趨勢。如果在當時股市大跌時你還有閒錢並能在低點逆思維入場買股,實踐巴菲特的名言:當別人恐懼時你貪婪,別人貪婪時你恐懼,你當能享受到更多股市成長帶來的獲利。
最終,我們建議小資族要獲利最好的方式仍就是持續買入(定期定額及單筆ALL-IN,市場指數型ETF,譬如:0050)並長期持有(買買買,買入後放著,不要賣!),耐心等待並享受時間所產生的複利效果,這才是能讓一般散戶在波濤洶湧的環境中獲利的好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