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會有一些迷思,例如準備大跌加碼、上漲減碼。乍聽之下不錯,但實際分析後,我們不推薦這種策略。很多人希望大跌加碼,所以手上要有資金;上漲時因怕跌下去而減碼,這違背了指數型投資的原則。
從長期來看,10年或20年內,把資金留在市場並長期持有(buy and hold),才是最佳策略。事實上,以1988年到2022年投資S&P500的績效來看,即使在創新高點進場或是一般時間點進場,一年的年化報酬率是與五年的年化報酬率在創新高後進場與一般情況下相差在1%左右。因此,不管股市是否創新高,只要有閒錢,就應該直接投入不必考慮股市的高低。不因股市上漲不敢投入,也不必等待市場下跌後才加碼。就是有錢就直接ALL-IN並長期持有才是最好的策略。
手握資金等待時機逢低加碼,好嗎?
如果你設定目標要等股市下跌10%進場。這時就必須耐心等待。若真是等到了一天股票市場下跌10%,你決定逢低加碼;但這時,你應該還會擔心明天是否會繼續下跌? 萬一這是熊市,持續下跌超過十個月,甚至大盤再跌超過20%,試問到時你還有足夠的資金持續往下加碼?同時當我們想要逢低摊平成本的策略時,也同時面臨兩個主要問題。第一,我們難以預測未來,不知道何時還會有下跌機會? 即使真的下跌了,也難以判斷跌幅是否合理? 以及這個跌幅將持續多久? 第二,可能拖累自己總體的資金效率。為了逢低加碼,你需要隨時手上保有大量現金,從而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因為你在等待大崩跌的到來前無法動用資金,(等待股市下跌10%,這可能需要時間),期間反而讓資金閒置。有人會說巴菲特不是就擁有大量現金在手。巴菲特的資產龐大,所以他可以將其部分資產轉為現金等待機會,但我們一般的小資族,必須依賴因時間產生的複利效果,兩者不同。
對熱門個股是否該追逐,讓自己有機會短時間內翻幾番呢?
外在的新科技與網路訊息,常常告知新興的公司與未來願景,這常常考驗一般散戶內心的理智/紀律與情感/故事的衝突。內心會問是否應該試試去追逐熱門股?並希望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數倍的超額收益?在投資經驗中,個人並不推薦這種策略。《漫步華爾街》一書中提到,投機如同空中樓閣,不管標的是否有價值,只要大家投入資金,就能建構夢想的樓閣。然而,投入者的心態是只要自己不是最後那隻老鼠或最後那個笨蛋,都有可能獲利。這時,價格往往不是東西本身的價值而是所有投資人的心理預期。這時,一切事情像新奇的魔幻事物一樣吸引著眾多投資人,這時股價開始炒作,然後大家以訛傳訛地瘋狂投入,當股價達到高點時有一部分人開始賣出獲利離場,接著大部分人爭先恐後地跟進導致股票價格的快速崩跌。這過程一次又一次的顯現如出一轍,其過程如同一座山形的曲線路徑,先是平緩曲線後接著向上急劇傾斜,之後再迅速崩跌,回歸低價的平坦曲線﹑每次都讓散戶陷入投機熱潮而在貪心的驅利下喪失金錢,等到發覺自己是留下來的最後一個時,才又懊惱不已。
細數過往歷史上的幾次有名的投機熱潮,從早期的鬱金香狂熱、南海泡沫,網路泡沫到近年的熱門個股的炒股操作,對多數的散戶(或韭菜)其動機可用一個「貪」字來解釋。自古以來,懷有貪念的人往往沒有好下場。因為害怕少賺而在市場上流連忘返,最終可能成為最後那個無法抽身的笨蛋。
熱潮後旁觀者的經驗
對於這類短時間內暴漲的誘惑(譬如:個股、單一產業/國家的ETF...等),建議你在場外安靜觀望。因為不久之後,你會慶幸自己當初沒有進場,更會感謝自己沒有把寶貴財產賭在這種「誰是最後一個笨蛋」的比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