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這部劇的時候,我是抱著娛樂性質的心態在看的,所以以下的心得就是很不專業的隨興分享。
這部劇是偏向以女性視角去建構的,很多地方我都覺得十分有女性的智慧和啟發。我覺得整部劇裡面,最有智慧的人是盛家祖母,每次她出場的時候,我都覺得眼前的困境都要迎刃而解了,可靠沉穩的角色,也是她把明蘭教得這麼聰慧過人。
嫡庶之分,佔了很多戲分。在盛家書塾裡,那一題立嗣的辯題很精采,圍繞在要立賢能亦或是立嫡長的抉擇辯論中,兩方各有擁護者,但最終最佳回答是明蘭所說的,立長可以不失尊卑,而賢能的人若是忠君愛國,更是應該為人臣輔佐君王。這樣的說法確實很滴水不漏,但似乎也代表著嫡長尊卑的階級制度無法被推翻。可是後來,劇情的走向卻並非按照這個回答發展,最長的邕王和有能的兗王最終都沒有成為太子登上皇位,反而是在造反期間,意外被臨危授命的趙室旁支子弟成為太子坐上皇位。而女性婚嫁的走向也是,原本盛紘(盛家主公)幫他的妾室的庶女,安排了一個貧民人家的舉子,在地位上比較匹配些,但後來反而室盛家嫡女盛如蘭愛上了那個舉子,和他結婚。而庶女盛墨蘭用了旁門左道(生米煮成熟飯),高嫁給了伯爵公府的梁六公子。這樣的結局安排,推翻了血緣致勝的說法,好像命運裡有一線生機。
而明蘭高嫁給男主顧廷燁是意料之內,畢竟這還是一部需要考量收視率的影視作品,但我還是想吐槽,這過度明顯的主角光環。每一次明蘭有危險,顧廷燁都能非常及時的出現解圍,堪稱最佳丈夫典範,我這個旁邊嗑瓜子的看了都直呼好想談戀愛!!! 難怪,當初拍完這部劇,飾演明蘭的趙麗穎和飾演顧廷燁的馮紹峰就結婚了,入戲太深,跟我一樣。但後來他們離婚,可見我們女人愛的都是編劇筆下的那個神一般的男人,我看我們還是和編劇結婚算了(?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在劇中,不同角色口中說出好幾次。但我覺得這是一句自私的藉口,我想這也是劇裡面想表達的吧?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個母親角色,一個是曼娘(顧廷燁曾經的女人,他們生了兩個孩子),另一個是秦大娘子(顧家主母,顧廷燁的繼母)。前者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生了孩子想藉此鞏固地位,但後來為了報復顧廷燁把一個孩子從富裕的環境帶走,使孩子在逃亡的路上病死,後來還想親手殺死自己的女兒報復男女主;後者看似為了替自己的兒子爭取爵位,想方設法要害死男主,但後來他的計畫都失敗後,他卻始終無視兒子的期望和控訴,只懊悔自己沒能替自己和家族爭得一個榮耀。我喜歡這樣的結果。很多時候我們都遵循著家人的期望,把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期待和要求當成是父母苦口婆心的愛,和這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不謀而合,彷彿父母的霸道強勢,都是以愛為名的正確手段。但這劇情的結果,很明瞭的顯示出,有些父母的愛裡面包裝的是自私,好似即使是血緣、即使是生母也不一定會無條件愛你的。明蘭和祖母,卻是沒有血緣的、深刻的愛。
此外,信任這種東西而真是難以捉摸。當有心人想要動搖皇帝的地位時,皇帝和顧廷燁曾在私下談話過,顧廷燁表示只要我們君臣一條心不要被分裂就好。但故事到後來,各方勢力都懷揣著各自的目的想要將顧廷燁拉下來,使他犯了很多錯,當時皇帝也對勢力聲望逐漸攀升,且和桓王關係深厚的他多有忌憚。看到後來,我氣得半死,覺得那個皇帝就是狡兔死,良弓藏的爛人,利用完男主就不信任他,自己當上皇帝就疑心病發作,想藉由男主被迫犯錯的種種罪名除掉他。沒想到有反轉,我佩服編劇......,原來皇帝是為了釜底抽薪,將潛藏的親先皇勢力揪出來,和顧廷言聯手織就的一張陷阱,他們君臣的信任從來就沒有崩塌過。再次佩服編劇!!! 可見信任和忠誠的重要性,不止是下對上,就連上對下也必須如此,真心坦承的合作關係才是無堅不摧的必勝關鍵。
而我最意外的部分是明蘭的轉變,因為他是庶女,從小喪母,在府裡的地位宛如漂萍,所以他一直都在守拙,不卑不亢,不拔尖冒頭。其實在《甄嬛傳》裡有一樣的手段,甄嬛也是一個善於守拙的人,所以其他想害他的人,較難找到他的弱點攻擊,有時為害他出醜,卻發現原來甄嬛會這項技能,反倒成了一個被動展露的加分項。但在明蘭成婚後,他卻強勢許多,例如在祖母被下毒那一段,他完全是在和父親和王家撕破臉的邊緣豁出去了。我想,因為攸關祖母的生命危險是他的雷點是一回事,但在有餘裕和能力時,進可攻退可守更是一種戰略,必要時強勢的進攻,這樣的魄力和手段讓我很欣賞。我覺得如果是我......絕對會被弄死,在后宅宮鬥劇裡,大概只能活一集。
這部劇好看的點在於,裡面的女性人物沒有被刻畫成,需要事事依賴男人。爭寵色誘是下下策,圓滑智取才是正道。雖然我對於每次女主出事,男主都會很不何常理的及時出現這點,超。級。不。滿。意。但假設我某天魂穿進古代,需要宮鬥的時候,這部劇大概是能幫助我多活幾天的葵花寶典。
心得的重點很散亂,大家不要太見怪,我想到什麼就打什麼了。/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