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社會上該擁有什麼樣的姿態?

2024/03/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女性在社會上該擁有什麼樣的姿態?

我覺得我媽媽很矛盾。工作上雷厲風行,但卻會被老闆評價邏輯不好。她總是可以找出數字中的錯誤,但在與我們溝通時總是會出現語意誤會。很有趣,因為跟她說話時,每一句的主語必須清楚,她難以「延用」主語受詞。我想這或多或少是跟工作環境有關係,重男輕女的老闆、 85%的男性同事,讓她必須要轉換自己的思維,進入「理性、邏輯」論述的方式。這種轉換是緩慢的,因為改變的是自己長年以來的思考模式;這種轉換也是類失語的,因為需要倚賴每一句話清晰的主語。

社群媒體上說,「女校」提供了青春期的女生一個避風港,不會因為美醜被評斷優劣,而是使用「能力、品格」來評價—— 女校讓我們知道,在成為「女性」之前,我們先是一個完整的人。我很認同這段話,我很高興自己可以在自我概念混亂的青春期有一群人讓我知道「能力」才是立足的根本。

前陣子的港劇《新聞女王》中的許詩晴,不避諱談及自己利用美貌、身體換取利益,也以此為傲。但很有趣的是她並不是以菟絲花自居,而是以自己懂的利用優勢為榮。這是也是一種能力,是清晰的認知自己的籌碼並加以利用。

綜上所述,女性並沒有一個模板化的樣子來應對社會。不論是男是女都可以挺直腰板面對挫折與質疑,也可以在成為社會期待的模樣之前,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當我們開始陷入一個既定的模板認為身為一個生理男性生理女性應該如何時,其實就是一種暴力和物化。社會是由人構成的,我們在成為社會角色的同時,也應該讓自我完整。

  • 題外話

綜觀東西兩方的知識,會發現心理學的發展是在向東方「安身立命」靠攏:經過現象的研究,去找出一套通用的方法,諸如成長型思維、阿德勒的課題分離、正向心理學等。不過二者還是可以看出明顯的差別,東方的敘說方式是屬於故事,用比較柔和的方式讓大眾接近;西方的語調更像是在呈現一份報告,藉由讓讀者看見自己身上的「優缺點」,再進行系統性的論述(可能成因、如何改變),不過相對的在這些論述中少見「道德」的成分。由此可以看出東西兩方對於「人」發展的共識:使人安身立命。

撰者:黃珮涵

2016年夏天,傳奇講堂開始著手啟動一系列的「暢談國文」計畫,希望透過創作與行動,讓更多人相信文學其實很美、很好玩。透過實際體驗參與,翻轉對於國文枯燥乏味的刻版印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