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大哭了?
是那種眼淚多到淹沒房間、
悲傷大到可以浮起一隻章魚的哭。這是一本寫給「委屈到說不出話」的孩子,
也寫給「不知該怎麼安慰」的大人看的書。

💧封面以各種層次的藍為主色,
深海藍、灰藍與泡泡交錯,
如同情緒層層堆疊,不明亮卻溫柔。
畫面上方浮現一張章魚的臉,
是守在悲傷身旁的守護者,
眉眼溫和,像是說:「我在這裡,沒事的。」
下方的女孩穿著黃色衣服,
在泡泡與情緒交織的畫面中。
她很小,泡泡很大,
情緒像是壓頂而來的巨浪,而她置身其中。

💧故事一開始,
女孩回到家,砰的關上房門,
什麼都沒說,就開始哭。
書裡沒有交代她到底發生什麼事,
或許對一個孩子來說,
傷心並不需要證明。
只要那種感覺來了,就是理由。
她的眼淚一滴滴落下,房間的水位上升。
這時,一個聲音出現:
「你很難過吧!」
是從淚水中長出的藍色章魚。
那些掉落的眼淚匯聚成章魚的觸手,
章魚抱著女孩,
他說:「盡情的哭吧,沒關係的。」
💧章魚沒有問為什麼哭?
就只是抱著女孩,
讓悲傷在沒有壓力的空間裡流動。
他的出現,
不是為了「讓孩子不再哭」,
而是接住「還在哭的孩子」。
💧書中的女孩哭著哭著,
開始說出自己的挫敗,
迷宮走不出來、跳繩總是被絆到⋯⋯
這些「不如人意」的經歷,
累積成她整天的壞心情,
也反映現代孩子面對成績、表現、
團體互動時的心理壓力。
💧其實大人也有類似的壓力,
工作、家庭、朋友⋯⋯
哪有什麼事情都是容易處理的呢?
大人只是沒有哭罷了!

章魚說:
「別著急,你要和我一起試試看?」
這樣的對話,很溫柔很治癒,
給孩子一種「你現在這樣就很好」的確認感。

💧在圖像設計上,
藍色與黃色的對比貫穿整本書。
黃色是女孩的顏色和身體形象;
藍色則是她的情緒,
從眼淚擴散成整個空間,再凝結成章魚的身體。
這種色彩運用具備視覺美感,
也分攤了說故事的功能。
💧眼淚章魚一開始很大,
大到像是一艘沉默的潛水艇,靜靜陪著孩子。
但隨著女孩情緒的釋放,章魚變得越來越小⋯⋯
這樣的圖像節奏說明「陪伴的角色不必永遠存在」,
章魚不是答案,而是一段過程。
而過程的結束,就是孩子重新開始的時候。
💧書中以簡單構圖與強烈對比的色塊,
呈現出孩子內在情緒的變化。
藍色的色塊時而覆蓋整頁,
時而化作眼淚與水波,與角色互動;
章魚的身體也隨著情緒轉換,
由沉重變得輕盈。
💧每個眼淚泡泡都保留了筆觸與水漬,
讓畫面不完美卻更真實。
章魚的樣貌並不擬人化,也沒有特別誇張的表情,
這種留白式設計反而讓孩子更容易投射自己的感受。
💧強尼・戴普有句話:
「人們哭泣,不是因為他們軟弱,
而是因為他們已經堅強太久了。」
多數教育習慣仍將「哭」,
視為失控或脆弱的象徵。
這本書沒有用理性去處理感性,
而是透過畫面與角色設計,
陪伴孩子、讓孩子好好哭。
能哭出來的孩子,才有機會讓壓力找到出口。
💧「不要叫我別哭,我只想被懂。」
這句話從來沒出現在書中,
卻是這本書最深的核心。
太多時候,我們面對孩子的哭泣,
總急著安撫、阻止、解釋,甚至轉移焦點。
彷彿不這麼做,就顯得我們不負責任。
但這本書反其道而行,
它挑戰這種過度介入的反射行為。
章魚用等待代替建議,用擁抱代替評論。
這樣的陪伴方式,看似什麼都沒做,
實際上卻給了孩子最大幅度的空間,
讓他自己消化自己的情緒。
💧作者曾在訪談中提到,
創作這本書的靈感來自她年幼的女兒。
女兒每當難過,會把自己關進房裡,
大哭一場,再若無其事的走出來。
那個過程沒有大人介入,
卻是她自我療癒的方式。
她像是自己出門旅行了一趟,
然後整理好心情再回來。
💧於是,
作者想像或許孩子需要一個情緒夥伴,
她想到了章魚,因為章魚有很多手,
也許可以幫忙擦很多眼淚;
也因為章魚生活在水中,
眼淚對牠來說不會太沈重。
這份想像變成故事,最後變成書,
成為陪伴更多孩子的情緒支撐。
💧很多繪本被拿來做「情緒教育」,
但這本書不需要拿來教什麼。
它的價值,在於讓孩子能與自己的情緒建立連結,
也讓大人重新學會用共感取代反應。
如果和孩子一起讀,
可以問的不是「你最近也有哭嗎?」
而是「有沒有什麼時候,希望有隻章魚陪著你?」
讓章魚成為孩子心中的想像角色,
也許在下一次情緒爆發時,
他不會覺得自己是孤單的。
💧章魚只在情緒最濃的時候出現,
陪孩子游過那一段眼淚的海。
等孩子自己想上岸時,章魚會輕輕把孩子送上岸。
這本書給孩子的,不是答案,而是信任。
希望每個落下眼淚的孩子和大人,
都有隻眼淚章魚可以接住你們。
(我也想買一隻啊!)
《眼淚章魚》
作者|韓娟珍
譯者|陳馨祈
出版|小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