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之五、「假名」(續)
鳩摩羅什於《中論》觀四諦品第十八偈後句「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並未譯出主詞sā (她、那個、彼),易使人誤以為:「亦」、乃針對前句之「因緣所生法」而發。
查「亦為是假名」梵文,陰性主格代名詞sā 所指者、乃前句的陰性名詞śūnyatā (空)、而非陽性名詞pratītyasamutpādaḥ (因緣所生法)。查「亦是中道義」梵文,saiva 由sā + eva 構成,陰性主格代名詞sā 亦指前句的陰性名詞śūnyatā (空)、而非指陽性名詞pratītyasamutpādaḥ (因緣所生法);若是陽性主格代名詞saḥ,則應寫為saḥ eva、不是saiva。
部分中土論師、如智顗、即據譯文後句未譯出主詞、而將「亦」理解為「亦即」、以為相當於前句之「即」之誤讀,籠統建立「即空、即假、即中」之三觀義。
彼於《妙法蓮華經玄義》卷一上、云:「《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
因緣所生法、『即空』者,此非斷無也;『即假』者,不二也;『即中』者,不異也。
『因緣所生法』者、即遍一切處也。
今言實相體、即權而『實』,離斷無謗也;即實而『權』,離建立謗也;權實即『非權實』,離異謗也。
『雙照權實』、遍一切處,離盡謗也。⋯」
《中論》觀四諦品第十八偈、並未云乎:「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而是云:「因緣所生法、即空,(彼) 亦假名、(彼) 亦中道。」
意謂:緣起、「即」空,彼「空」、「亦」植基假借於現象條件或語言概念之整體結構而施設之名相,不過為「緣起無自性」之另一表達,而,彼「空」、以兼具緣起與假名二性質故,實踐該「空」、「亦」為符合「中道」之行也;此中,「中道」、非獨立於「空」、「假名」外之另一「觀」。
後句之二「亦」、乃針對前句之「空」而發,為前句之補充說明,語氣上為「即」之附屬、非同位階,既然,所指不同、階非同位,豈可率爾、將後二「亦」等同於前「即」耶?
智顗將「即空、即假、即中」、對應「因緣所生法」,使「因緣所生法」具「即空」、「即假」、「即中」三面向。
可表為:
A:= 空 = 假 = 中
簡曰「A 之空假中三觀」。
前節曾言,《中論》觀四諦品第十八偈、因犯「越界拒斥本體」、及「界內妄立名相」,不符自身所定「依緣」之要求,故以該偈發揮佛義、已是乖離,更況對彼之誤讀耶?可能因謬上加謬、而「負負得正」乎?
智顗於《摩訶止觀》卷五上、又云:「若法性、無明合、有一切法陰界入等,即是『俗諦』;一切界入是一法界,即是『真諦』;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義諦』。如是,遍歷一切法,無非不思議三諦,云云。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為假名』,『假觀』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說即是空』,『空觀』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
⋯
若『因緣所生一切法』者,即方便隨情,道種權智;若一切法一法,『我說即是空』,即隨智一切智;若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義』者,即非權非實,一切種智。⋯」
若爾,則《中論》四句、依智顗之意、將併為三句:
「『因緣所生法、亦為是假名』者,即俗諦、假觀、方便隨情」,是為「舉法」;
「『空』者,即真諦、空觀」,是為「即非」;
「『亦是中道義』者,即中道第一義諦、中道觀」,是為「是名」。
可表為:
A (假):= 空 = 中
簡曰「假A 之空中二觀」。
「A 之空假中三觀」、與「假A 之空中二觀」、結構雖略差異,但皆屬天台「以一中、統一假空」之範式,嚴格言之,二者並無相違。
然,較諸功德施對《金剛經》三句格式之判讀:
「佛說A 者,若由真諦、『即非』A,然由俗諦、『是名』A」
可表為:
A (緣起):= 空 = 假名
簡曰「A 之性空假名」。
相較,功德施之判讀、較貼近《中論》之中觀義理,而智顗之判讀、雖具獨創價值、卻不免根於「誤讀」、而為「中式創造」之譏也。
文首曾言:欲「以一中、統一假空」,前提須是「假」、落於現象界,「空」、落於本體界,異質二事、方有「統一」之可言;若如中觀見解、完全拒斥任何本體界事物之存在,則緣起無自性、空、假名、中道等表述、僅名相之轉換耳。
「緣起無自性」、已涵蓋緣起事物A、於因緣、自性二邊之完整闡述,「空」、亦已充分揭示緣起事物A 之實體與自性、原是「空」的,二者、並非相異視角之互補關係、而是相同意義之不同表述,乃用語之異、非本質之別;於此意義下,「以一中、統一假空」、並未賦予A 更深刻意涵,不過是原地踏步般操作詞語之同義反覆罷了,除非,「假」、「空」為「天台圓教」賦予別於中觀原意之嶄新意涵。
以「天台圓教」之「三諦」判讀《金剛經》「三句」者,如,諦閑《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新疏》敘、云:「⋯ 於是,大覺世尊,本乎『俗諦』、『立』一切法、而萬法全彰,故說『文字』般若波羅密,本乎『真諦』、『泯』一切法、而一塵不立,故說『即非』般若波羅密,本乎『中諦』、『統』一切法、不廢假名,故說『是名』般若波羅密。⋯」
此「泯」,非「立」之異稱,而是「天台圓教」賦予「空」別於中觀「性空」之嶄新意涵者。
對比之下,《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第七、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則是頓然揭開無始無明之現象黑幕、展示本體之光明者也。
可表為:
A (緣起):= 空 (無住) = 明見 (立知)
簡曰「如來知見」。
該「立」、猶如以一指點開事物A 之窗牖般、洞見本體界之真相 —「如來知見 (無住立知)」,與天台「即假、即空、即中」之「中式創造」、或中觀「緣起性空」之「印式施設」不啻天淵。
諦閑於第十分、釋「莊嚴佛土」處、云:「『莊嚴佛土』者、乃約『俗諦』、說實報土也,⋯;『即非莊嚴』者、此約『真諦』、明法性土也,⋯ ;言『是名莊嚴』者、乃雙融二諦也,以『第一義諦』中,真空不礙於妙有、妙有不礙於真空,雖在實際理地、本無莊嚴之可得,若今事門頭、不妨熾然莊嚴,雖無莊嚴之實、然亦不廢莊嚴之名,故曰『是名莊嚴』也。⋯」
既以「實際理地」之「真空」義、而非「性空」義、釋「空」,故於第一義諦中、統一妙有真空,屬於圓教。
然,彼卻於第十三分、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處、云:「須知:一切法、無不是『因緣和合』而有,以世界散、而為微塵,塵無自性、悉假緣生,『緣生』、即『空』,⋯ 以『無實性』故、說『非』微塵也,以不廢『假名』故、說『是名』微塵也,⋯ 」
豈非又以「緣起無自性」之「性空」義、而非「真空」義、釋「空」乎?何以忽而天台、忽而中觀耶?
智顗《維摩經玄疏》卷六、云:「二、明通教四門者,⋯ 即通教明正因緣法,如夢、幻、響、化,水月、鏡像,『體法即空』之四句也。」即以通教之「體空」義、為「緣起無自性」之「性空」也,位於四教「空」義之第二階。
如此,焉可以第二階之「性空」、搽糊於第四階之「真空」耶?
智顗自言:「三諦名義、具出《瓔珞》、《仁王》二經。」(《四教義》卷二)
查《菩薩瓔珞本業經》賢聖學觀品第三、云:「三觀者,從假名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是二觀、方便道,因是二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 無相法中、行於『中道』、而無二故。」
「二諦觀」者、即「析空」、「體空」也,與天台四教義理高度契合,該經甚為智顗明言、是「三諦所具出」者,益可佐證彼乃「天台之作」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