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一次看夕陽是什麼時候呢?
我自己不記得了,
所以看到這本書的封面時,默默有點動容。這本書說的不只是一個故事,
更像是一段時間的記錄,
一道光的軌跡,一本為心情留白的繪本。
由雙人組合小木屋工坊——
阿部健太朗與吉岡紗希共同創作的繪本,
這是他們作品中最內斂、也最貼近日常生活的一本。

其實拍到了自己的倒影🤣
🌇書衣上,
巨大的太陽像手繪海報般張貼在中央,
橘紅與褐黃交錯的天空,
讓人想起昭和年代底片沖洗出的褪色照片色調。
女孩與遊樂器材也有那個時代的輪廓感,
粗重線條、童趣與憂鬱並存,
以及整體帶點疏離的筆觸處理,
讓畫面停留在時間縫隙裡。
這一切將昭和時代的精神,
那份靜止、純粹又微微感傷的美學氣息,
注入畫面裡。

🌇而掀開書衣後的真正封面,
又是另一種視覺震撼。
整體由深褐與橘紅交織而成,
剪影式的大樹與飛鳥構成宛如版畫般的畫面。
沒有人物,只有自然與鳥群的遠行,
整體更抽象、更純粹,也象徵:
「日落之後,情緒留下來,而人影散去了」。

🌇書裡沒有明確的主線劇情,
卻有強烈的時間感與流動性。
從游泳池畔到公園的攀爬架,
從田間小路到商店街的斜坡,
每幅跨頁都像是一格定格的生活場景,
有人孤單、有人偷偷哭泣、
也有人只是靜靜走路⋯⋯
這些情緒沒有寫出來,卻被夕陽一一照見。
🌇阿部與吉岡在訪談裡提到,
他們刻意將所有文字放在畫面下方,
為的是讓每幅圖都能獨立成為一張完整的畫。
這種配置讓讀者能更自由的凝視圖像本身,
而不被文字「指引」情緒。

畫面裡的「太陽」幾乎無所不在,
有時是正對視角、
有時淡淡的、有時藏在雲後、
甚至只剩色彩的餘韻,
這樣的安排更像一種情感的象徵,
夕陽是注視,也是一種陪伴。

🌇作者甚至在太陽的臉上畫上了淡淡的微笑、
或皺眉、或平靜的輪廓,
彷彿它真的是某種靈魂的存在,
默默見證每個人的生活情緒。
🌇阿部曾在訪談中提到,
以往的故事總有「某事發生」的劇情,
用日本的「晴與陰」來說,
那些就是『晴』的故事。
但這本書是「陰」的故事,
描繪了沒有什麼特別事件的日常,
一開始也擔心這樣是否能作為繪本成立。
但他也說,這樣的選擇是出於一種體貼,
如果故事太過熱鬧,
對內心脆弱或身處絕望深淵的人來說,
可能會覺得太過強烈。
正是因為這本書什麼也沒發生,
我們希望它能被任何處境的人接受,
成為一本讓人心靈平靜的作品。
這份體貼其實源自創作者的經歷。
疫情後,他們經歷了幾場親友的離世,
想送給悲傷中的人一本繪本,
卻發現熱鬧的故事無法貼近哀傷。
於是,他們創作「什麼都不發生」的作品,
用溫柔的黃昏色,
靜靜陪伴每一顆疲憊的心。
🌇這樣安靜的繪本
在臺灣出版環境中可能難以想像,
沒有主角、沒有高潮、甚至沒有明確的結局。
但正因為如此,它給讀者更多閱讀的空間,
讓我們將自己放進去,
找到自己的那一個傍晚、
那一次停下腳步的瞬間,
或是那一種說不出口的感覺。
🌇本書最動人的設計之一,
是畫面裡同時交織著三種時間感,
一天的結束、一年的輪替,以及一生的遞嬗。
從春日的花開、盛夏的汗水、
秋日的落葉、冬日的雪積,
一頁頁翻動的同時,
也像是在閱讀某個人一生的黃昏。
這樣的情感,沒有用文字明說,
全都藏在配色與構圖之中。
🌇為了捕捉真實的黃昏光景,
作者在創作這本書時,每天觀察夕陽。
他們發現,夕陽不是「橘紅色」這麼簡單,
紫色、靛藍、淺黃、深紅⋯⋯
每日雲層形狀與氣候變化下的黃昏都不同,
這些觀察讓每一頁的夕陽都各有表情,
它可能是溫柔的、濃烈的、曖昧的,甚至是壓抑的。
🌇在書中貫穿全書的孩子們,
有時出現在畫面中央、有時是角落,
有時是背影,有時只是剪影,
卻都被統稱為「那個孩子」。
作者刻意保留角色的模糊性,
正是希望每位讀者都能找到情感投射的位置。
不論是池畔看著夕陽的女孩、
和母親牽手的女孩、遛狗的男孩⋯⋯
每一個角色都有未說出的故事,
而這些故事怎麼訴說都交給讀者。
🌇書末寫著:「願你安然入夢,晚安。」
這樣的結尾,像祝福,
也像是一句貼著耳朵、黃昏說給你聽的低語。
對在日常中感到疲憊的人,
這本書或許就是那種剛剛好的存在。
這本書像一本視覺詩集,
也像一本攝影集。
它將過往的昭和色調與現代孩子的輪廓融在一起,
把一天的餘暉拉得很長很長,
直到讓你忍不住停下來,
好好看清楚黃昏的樣子。
白天,我們用力活著,
夜晚,我們學著放下,
黃昏,是讓心慢下來的時候。
這本書,獻給正在撐著的每一個人。
《融化在夕陽裡》
作者|小木屋工坊
出版|大塊文化家的小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