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份論文《Communing With Nature: Fairies in English Ritual Magic and Occult Philosophy, 1400-1700》由 Samuel Gillis Hogan 提出,探討了1400年至1700年間英國現存的精靈召喚儀式(fairy summoning rituals)及其日益受到的神秘哲學(occult philosophy)影響。這些儀式源自中世紀儀式魔法的技術,該技術傳統上用於召喚惡魔及其他靈體。然而,研究顯示,這些魔法技術後來被重新定向,開始用於召喚中世紀浪漫文學與民謠中的精靈。同時,文藝復興時期的魔法理論家與實踐者逐漸對精靈形成了新的概念。他們所構建的神秘哲學中的精靈形象,融合了文學中的精靈、中世紀的魔法理論、古典文本中的神靈(daemons/numina),以及歐洲民間傳統中的奇幻生物。
與普遍流行的精靈形象不同,後者通常將精靈與仙境(Faerie)視為密不可分的存在,而神秘哲學中的精靈則被認為普遍存在於人類世界之中。在這一概念框架下,精靈被描繪為道德上模棱兩可的存在,並且本質上與各種自然元素及地理特徵相連。
研究進一步論證了神秘哲學對16世紀英國精靈召喚儀式的影響,並指出這一影響在17世紀中期變得更加明顯,尤其是在阿格里帕(Agrippa)與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等德國神秘哲學家的著作被翻譯成英語並在英國流通之後。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精靈召喚儀式的主要實踐者是服務型魔法師(service magicians),他們對儀式魔法特別感興趣。其中,一部分魔法師持實用主義態度,關注的是召喚出的精靈能夠為他們帶來的實際效益,而非深入探討精靈的本質。然而,另一些魔法師則越來越多地借鑒神秘哲學的論述,並將其融入召喚儀式之中,強調精靈與自然世界的聯繫,並將自然視為召喚精靈時的力量來源。
研究認為,這一歷史發展可視為一種「基督教學者的泛靈論(Christian animism)」的興起,並標誌著這種世界觀在邁向現代性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轉變。
重要觀點:
- 精靈的定義與邊界: 研究一開始就探討了定義「精靈」的困難性,以及「精靈國度」(Faerie)邊界的不確定性。作者指出,學術界對精靈的研究往往受到不同時期社會政治背景的影響,例如,十九世紀的凱爾特復興運動將精靈融入民族主義的建構中。
- 魔法儀式與精靈召喚: 文本中詳細分析了多種召喚精靈的魔法儀式,例如「定位儀式」(Locative Rituals)和「雅努斯儀式」(Januvian Rituals)。這些儀式往往涉及特定的時間、地點、物品和咒語,旨在與妖精建立聯繫並獲取其幫助。描述了「長老儀式」(The Elder Ritual)和「雅努斯侏儒儀式與理論」(Januvian Gnome Ritual and Theory)。
- 精靈與其他靈體的關係: 研究考察了精靈與其他靈體(如妖精、惡魔、天使)之間的關係,以及當時神學和神秘學對這些不同種類靈體的理解。例如,一些文本將妖精與更廣泛的「地靈」(terrestrial spirits)概念聯繫起來。
提及《古蘭經》中關於人類和精靈在審判日受到審判的觀點,暗示了神學上的交叉影響。 - 《奧伯龍之書》(The Book of Oberon): 這部重要的魔法文本被頻繁引用,其中包含了許多與精靈和其他靈體相關的儀式和知識。文本中提到了召喚特定精靈(如奧伯龍和畢爾加爾)的方法。
- 精靈的性別與形態: 文本探討了當時人們對精靈性別和形態的看法。雖然神學上認為靈體無性別,但人們觀察到精靈經常以男性或女性的形象出現,這可能與其所聯繫的元素(如水與女性)有關。討論了惡魔在神學上被理解為具有男性特徵但本質上無性別。
- 精靈與財富的關聯: 許多魔法儀式旨在召喚精靈以尋找或獲取寶藏。文本分析了這些尋寶儀式中對精靈的描述,以及他們作為財富守護者的角色。 描述了一個可以束縛精靈以尋找埋藏寶藏的儀式。
- 精靈與疾病和治療: 某些文本暗示妖精可能與疾病有關,但也可能提供治療。例如,文本提到了將疾病逐出的咒語與精靈姐妹的召喚聯繫起來。將「西吉斯蒙德熱病符咒」(Sigismund Fever Charm)與召喚七位精靈姐妹聯繫起來。
- 《拉結爾天使之書》(Liber Razielis): 這部魔法經典也被引用,其中描述了不同種類的精靈,包括與元素相關的精靈。文本分析了《拉結爾天使之書》對後世魔法文本中妖精概念的影響。
- 不同抄本的差異與演變: 研究比較了不同手稿中魔法儀式的變體,揭示了這些文本在流傳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抄寫錯誤、增刪和修改。 比較了不同抄本中關於是否接受精靈友誼的建議。
- 雷吉諾德·斯科特(Reginald Scot)的批判: 文本提到了雷吉諾德·斯科特在其著作《巫術的發現》(The Discoverie of Witchcraft)中對精靈信仰的批判,他將其視為迷信和欺騙。
- 《關於魔鬼和精靈的論述》(A Discourse Concerning Devils and Spirits): 這部十七世紀的著作被引用,其中提出了關於精靈的三層次等級,並將妖精視為與星體影響和元素相關的「星體精靈」(astral spirits)。
- 《雅努斯》(Janua)手稿: 這部十七世紀的魔法手稿被重點分析,它試圖對精靈和其他地靈進行分類和定義。文本指出,《雅努斯》的編纂者展現了主動性,並非簡單地複製材料。
- 地靈的分類:《雅努斯》的觀點: 《雅努斯》區分了不同類型的地靈,包括被俗稱為「惡魔」(Divells)的靈體和被稱為「地靈或精靈」(Fairies or Elphs)的靈體,並認為後者本質上既有善也有惡。
- 「妖精」(Sprytes)一詞的用法: 文本指出,在當時,「sprytes」一詞通常指「妖精」(spirits),而非特指精靈。
- 精靈與女性形象的聯繫: 文本多次提到精靈以女性形象出現,並探討了這可能與水元素以及當時的性別觀念有關。引用: 阿格里帕的觀點:「…the waterie, and such as dwell upon the moist superfices of the earth, are by reason of the moistness of the element, for the most part like to women; of such kinde are the fairies of the Rivers, and Nymphs of the Woods...」
- 地域語言與靈體的關聯: 《關於魔鬼和精靈的論述》中提及,某些靈體偏好特定的地域語言,如古愛爾蘭語、威爾士語、拉丁語和俄語。這一觀點與作者提出的星體影響語言起源的理論存在矛盾。
- 擬物主義(Animism)的歷史背景: 研究將當時對精靈的信仰置於擬物主義的歷史背景下,即認為自然界充滿了具有意識和意圖的靈體。
- 精靈的居住地: 文本指出,人們普遍認為精靈居住在特定的自然場所,如山丘、地下和森林。 提到 Isobel Gowdie 聲稱精靈住在「downie hillis」。
- 文學作品對妖精形象的影響: 研究簡要提及了喬治·麥克唐納和漢斯·克里斯汀·安徒生的文學作品如何塑造了後世對精靈和相關生物的想像。提到了《公主與哥布林》和《小美人魚》中對哥布林和水精靈的描寫。
- 手稿的來源與流傳: 文本提供了所引用手稿的詳細資訊,包括其年代、編號和可能的持有者,這有助於理解這些魔法知識的傳播和歷史背景。列出了多個手稿的編號和簡要描述,例如「London, British Library MS Sloane 3825 Seventeenth Century c. 1641-1649」。
-------- 後續將在付費會員專案:初探/深閱讀中繼續喔,我們下一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