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藉由2024年底關於建國啤酒廠舊址的存續議題,探討了幾座城市對於過往啤酒廠的全新詮釋。
從都柏林的健力士倉庫、青島的德式釀酒建築群,到阿姆斯特丹的海尼根舊廠,世界各地的城市如何對待「啤酒廠」這種極具歷史性與品牌意識的空間載體,已成為當代都市文化治理的縮影。
由「啤酒廠」到「博物館」,幾家資深酒廠依循著不同的歷史與文化脈絡,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詮釋。
當然,最後以一杯沁涼又經典的啤酒做結是再好不過的選擇,然而要如何走到這個happy ending卻潛藏著千百種不同的路徑。可以深入探索整個釀造產業的文化底蘊,可以借助現代科技與社群媒體帶來新潮又有趣的互動體驗;或許走入地窖,品嘗一杯未經過濾的鮮釀,或許嗅聞烘焙大麥的氣味、閱覽釀造現場的斑駁照片,又或是穿梭於生產線的獨特機具之中,感受每一杯酒的得來不易;可能由一座廠房連結到整座城市的生活,可能藉廠商的品牌敘事中陷入商業化但又熟悉親切的漩渦,可能走出建築、走入城市記憶、走入釀造技法對整個世界的影響。
這些啤酒博物館從來不是被動地「保存」歷史,而是積極地「製造記憶」。
無論是何者,都各有其值得讚賞與成功之處,讓人們有機會認識這個品牌、認識這座酒廠、認識釀酒歷史與文化,最終甚至激起認識整座城市的熱情。

18天、金牌、經典。經典我是我的最愛,但各有其長處。
回到我自身的體驗,個人對於台灣啤酒廠的印象其實有些破碎,多年前曾經在花蓮觀光酒廠流轉於各式各樣的周邊商品,只記得購物籃裡擺放的是當時最有人氣的花雕雞麵;近幾年去過兩次台北建國啤酒廠,一次和朋友去排隊想領取百周年復刻版高砂啤酒的紀念杯,但因為去得晚只得到一般版本(也是我的第一個及唯一一個熱炒啤酒杯),另一次則是獨自參與某個音樂節活動,在現場喝了一杯又一杯的北啤精釀生啤(因為喝得太急太猛,最後在捷運站廁所睡著直到被清潔人員喚醒);



某次和朋友相約在宜蘭碰頭,趁著中間的空檔步入觀光酒廠,拍下巨大啤酒罐的倩影,在導覽區閒步,踏入神秘的紅露酒瓶罐窖藏之中,最後在小賣部忍不住來一杯生啤,還記得親切的大姊甚至問我杯子要冰的還是凍的,那天下午已經在街區閒晃了兩萬多步,但疲憊感全在這杯沁涼下肚後一掃而空;


最近一次的經驗則是去年底到台中小旅行,下高鐵後第一站直奔烏日啤酒廠,可惜沒有預約參觀導覽只能在廠區簡單逛逛,一不小心還手滑買了幾包麵食塞滿行囊,最後來到旁邊合作的便利商店,坐在小吧台來上一杯現拉的台啤經典解解渴,自在又暢快。


我愛酒,其中也愛啤酒。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能有更多機會參觀台灣在地的各式啤酒工廠(很不幸地,其中許多對我來說在交通上並不是那麼容易到達),也希望啤酒觀光相關產業能更廣為人們知曉與喜愛。
建國啤酒廠舊址的爭議目前似乎仍未有所定奪,我個人是期待能夠保留一定程度的古蹟及文化展區,但這其中想必涉及許多複雜的商業利益、都市更新議題、展場主題呈現與動線安排,而且也需要有專業人士去評估與規劃才能在未來有永續發展的可能性,畢竟光是「保留」並不足以解決問題,後續要如何去設計出一個既能傳承歷史文化,又能夠與城市觀光有所互動,吸引各個不同族群,甚或有著成為國際觀光景點的可能性,這一切都是充滿潛能但又與考驗共存的。
身為一個外行兼愛酒人的我只能在此用微弱的聲音喊聲加油!然後,乾杯!
愛酒之餘,還請各位記得:
※飲酒要適量※
※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