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七拜拜怎麼做?台灣人傳統儀式一次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七」是台灣傳統喪葬禮俗的重要儀式,起源於佛教超渡觀念,也融合了道教、民間信仰習俗。簡單說,就是在亡者去世後的四十九天內,每七天舉行一次超渡或祭拜法會,共七次(七七四十九)。部分家庭可能簡化儀式,但「頭七」和「滿七」通常必做。若是死者的年紀在20歲以內,只做頭七即可;若是超過20歲,就增加作七一次,最多則到7次。

佛教認為人死後有「中陰身」,在四十九天內尚未投胎,靈魂遊走陰間,這段時間裡需要家屬積功德、誦經超渡、燒紙錢,幫助亡者脫離苦報,往生善道或淨土。佛教家庭會請法師誦經(如《地藏經》《阿彌陀經》),超度亡魂;道教儀式可能包括「打城」(破地獄)等法事。有些家庭在「做七」期間設立靈堂,供奉牌位、香燭、鮮花等。台灣南部可能更重視道教儀式,北部則佛教色彩較濃。現代城市家庭可能簡化流程,或在殯儀館集中辦理。

「作七」怎麼算?

譬如:亡者逝世日為初一則從該日算起七日之前夕初六日夜11點 ( 子時 ) 起即開始作七,次日中午開使拜菜。若逝者於當天晚上11點後(即子時)過世,部分習俗會將次日視為第一天。

為什麼叫「七」?

  • 「七」指七天為一個週期
  • 從亡者去世當天起,每七天舉行一次法會,共七次:
    • 頭七(第7天)最重要、最慎重。傳說亡者會「回家看看」。
    • 二七(第14天)繼續超渡,慰藉亡靈。
    • 三七(第21天)亡者逐漸接受死亡,法師助其破除執念。
    • 四七(第28天)繼續消除業障。
    • 五七(第35天)亡魂漸趨安定。
    • 六七(第42天)加強功德,助其準備投胎或往生。
    • 七七(第49天,圓滿七)圓滿七,重要大法會,期滿超渡結束。

作七的目的

  • 幫亡者超渡,減輕罪業。
  • 表達孝心與思念。
  • 亡靈在「中陰期」還能受益功德。
  • 安撫家屬情緒,完成傳統禮數。

「做七」體現了對亡者的追思與對「生死有序」的信仰,同時通過儀式幫助生者接受親人離世。台灣社會雖日益現代化,但這一傳統仍被廣泛保留,展現了中華文化中「慎終追遠」的價值觀。


作七如何拜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拜拜免煩惱
5會員
119內容數
信徒藉由拜拜來與神明交際,是一種與神契合的神秘感受與神聖體驗,幫助人們在這種情緒體驗中達到身、心、靈的淨化目的與和協,進而鼓起應付生活的信心與勇氣。
拜拜免煩惱的其他內容
2025/07/08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拜契」神明為乾父母(認神明作契父、契母)是一種常見的習俗,目的是祈求孩子平安健康、消災解厄,尤其是當小孩身體不好、命格較輕或家中長輩認為孩子需要更強神明保佑時,會替他/她去「拜契做契仔/契女」。這類儀式有時也叫作「認契神」、「認神明做契父/契母」、「神明契子契女」。 拜契給神明
Thumbnail
2025/07/08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拜契」神明為乾父母(認神明作契父、契母)是一種常見的習俗,目的是祈求孩子平安健康、消災解厄,尤其是當小孩身體不好、命格較輕或家中長輩認為孩子需要更強神明保佑時,會替他/她去「拜契做契仔/契女」。這類儀式有時也叫作「認契神」、「認神明做契父/契母」、「神明契子契女」。 拜契給神明
Thumbnail
2025/07/03
「打城」又叫「打枉死城」、「打城法事」、「打城科儀」是民間信仰、道教與佛教文化中的概念,指非正常死亡(如自殺、他殺、意外等)的亡魂停留在陰間場所─枉死城,相傳這些亡魂因陽壽未盡或怨氣未消,無法輪迴轉世,需在枉死城中等待超度或因果了結。打城目的是請東嶽大帝、城隍爺、王爺或地藏王菩薩「開城
Thumbnail
2025/07/03
「打城」又叫「打枉死城」、「打城法事」、「打城科儀」是民間信仰、道教與佛教文化中的概念,指非正常死亡(如自殺、他殺、意外等)的亡魂停留在陰間場所─枉死城,相傳這些亡魂因陽壽未盡或怨氣未消,無法輪迴轉世,需在枉死城中等待超度或因果了結。打城目的是請東嶽大帝、城隍爺、王爺或地藏王菩薩「開城
Thumbnail
2025/06/28
一、進廟前 1. 入龍門出虎口 穿著整潔莊重,不穿短褲、拖鞋、暴露衣物。 輕聲細語,心存恭敬。 進門前,若有門檻,要「抬腳跨過」,勿踩門檻(對神明不敬)。 有些廟宇習俗進出要分門道(龍門、虎門、中門):◎ 龍門(右)進 ◎ 虎門(左)出 ◎ 中門通常神明、主事人用,不要走中門 到廟裡拜拜
Thumbnail
2025/06/28
一、進廟前 1. 入龍門出虎口 穿著整潔莊重,不穿短褲、拖鞋、暴露衣物。 輕聲細語,心存恭敬。 進門前,若有門檻,要「抬腳跨過」,勿踩門檻(對神明不敬)。 有些廟宇習俗進出要分門道(龍門、虎門、中門):◎ 龍門(右)進 ◎ 虎門(左)出 ◎ 中門通常神明、主事人用,不要走中門 到廟裡拜拜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