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神明做契父/契母」是一種民間信仰習俗,父母將子女「過契」給神明,祈求神明庇佑孩子平安健康、順利成長。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拜契」神明為乾父母(認神明作契父、契母)是一種常見的習俗,目的是祈求孩子平安健康、消災解厄,尤其是當小孩身體不好、命格較輕或家中長輩認為孩子需要更強神明保佑時,會替他/她去「拜契做契仔/契女」。這類儀式有時也叫作「認契神」、「認神明做契父/契母」、「神明契子契女」。
拜契給神明的意義
- 神明做乾爸媽:象徵孩子由神明庇佑。
- 補運補命、壓驚安胎:有時嬰兒體弱、出生不順、或命中沖煞,會透過拜契來穩定氣場。
- 增添福緣與貴人:希望孩子一生受神明照護,平安順利、功名成就。
適合拜契的神明
台灣常見被認作乾父母的神明包括:
- 媽祖(尤其是「註生媽」或「臨水夫人」):庇佑孩童健康。
- 觀音菩薩:慈悲護佑,適合體弱或多病的孩子。
- 關聖帝君、城隍爺、王爺:威武鎮煞,適合命格需強勢神明護持者。
- 土地公(福德正神):親近地方守護神,保平安。
- 七星娘娘(七娘媽):專司兒童護佑,傳統「做十六歲」習俗與之相關。
注意事項
- 廟宇選擇:建議選擇香火鼎盛、與家庭淵源深的廟宇,或請長輩推薦。
- 還願與誠心:若孩子健康改善,可依願還願(如捐香油、助印經書)。
- 現代簡化:若無法常到廟中,可將神明香火或符咒供奉家中,定期參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