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愛自己」被高度提倡的時代,許多家長困惑,該如何教導孩子「無私」?擔心孩子太無私,會不會變得只會順從、不懂得保護自己?其實,真正的無私,並非凡事犧牲,而是能在顧及他人與堅持自我之間,找到健康的平衡點。這篇文章將分享自己教育孩子時的幾個核心觀點,希望教出一個既有愛心,又懂得保護自己、充滿自信的孩子。
1. 教導「無私」,從分享與同理心開始
「無私」的核心是同理心,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我們可以透過日常小事來引導孩子:
- 分享,但尊重所有權: 教孩子分享玩具,但同時要強調「這是你的玩具,你有權決定分享給誰」。這讓孩子明白分享是出自自願與慷慨,而不是被迫的義務。
- 鼓勵同理他人的感受: 當看到別的孩子哭泣時,引導孩子去問:「他為什麼難過?我們能怎麼幫助他?」這是在教他們理解他人的情緒,而不是盲目地給予幫助。
- 區分「無私」與「自私」: 舉例說明,當孩子主動幫助家務,是無私的表現;而為了得到讚美才幫助,則是有目的的自私。讓孩子從小理解動機的純粹性。
2. 鼓勵「有愛」,但別委曲求全換取認同
愛是我們內心的光,但不應該成為換取認同的工具。教孩子「有愛」的同時,也要讓他們懂得保護自己的權利:
- 練習說「不」: 教導孩子,當他們感到不舒服、不願意時,可以且應該勇敢地說「不」。這包括面對同學不合理的要求、或是在遊戲中感到不公平時。這是在建立孩子的自我邊界。
- 分辨「善良」與「軟弱」: 善良是出於內心的選擇,是力量的展現;而軟弱則是沒有勇氣為自己發聲。告訴孩子,一個真正善良的人,也會懂得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因為這是在保護自己的尊嚴。
- 愛自己是給予愛的基礎: 不斷地讓孩子知道,愛自己、照顧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是給予他人愛的前提。一個內心豐盈、充滿力量的孩子,才能真正地、健康地愛別人。
3. 建立「有原則」的勇氣
當我們面對不公或不道德的行為時,如何不感到內耗,又能堅守原則?這需要「勇氣」和「智慧」。
- 堅持對錯,但接受差異: 教導孩子,即使別人不認同,也要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這是在教導孩子獨立思考和道德勇氣。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價值觀可能不同,我們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但不必因此而否定或仇視他人。
- 區分「能改變的」與「不能改變的」: 導引孩子理解,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例如別人的選擇。我們可以表達立場,但不必為此感到憤怒和無力。將精力放在自己能影響的事情上,才是最有力量的。
- 不讓自己被負面情緒綁架: 教導孩子,當面對不公時,感到憤怒是正常的。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對這份憤怒,而不是被它吞噬。可以透過運動、寫日記或找信任的人傾訴,來學習健康的宣洩方式。
愛與原則,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教導孩子「無私而不順從,有愛而不委屈」,並不是要給他們一套僵硬的行為準則,而是要幫助他們建立一個強大的內在指南針。希望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能充滿愛與同理心地面對世界,同時也能堅定地守護自己的價值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