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屆金曲獎剛剛落幕,饒舌歌手呂士軒以《好聲豪氣》一舉拿下金曲歌王與最佳華語專輯獎。許多人是從 2017 年《誤入奇途》開始認識他,但其實早在 2008 年他就以團體「違法 SmashRegz」展開音樂生涯,是台灣中生代的饒舌代表之一。
「他用韻腳走來,我希望他用中文飛;但太多人對他的懷疑是他累贅。『怎麼那麼久的時間還是這幅德性?』那如果沒人跟著起舞我們怎麼革命?我多想改變局勢,像他改變我,多想感動多少人,像他一樣感動我⋯⋯」—蛋堡、滿人、荊軻 2008,〈十年〉
《黃金年代》EP 中的〈十年〉,是三人寫給嘻哈饒舌的告白,也紀錄了他們當年發展中文饒舌的心境。17 年過去,從 Leo 王、蛋堡到呂士軒相繼拿下金曲歌王,中文饒舌早已飛進大眾耳裡,不再只是小眾的聲音。【台灣,早就有嘻哈】
台灣饒舌樂的種子,其實早在 1980 年代便已埋下。從 1987 年庾澄慶的〈報告班長〉、1989 年黑名單工作室的〈抓狂歌〉,到後來的 LA Boyz、羅百吉與朱約信。但當時只能算是借用嘻哈文化的「美式」元素,饒舌音樂與在地化的連結並不深。
2000 年前後,饒舌在台灣地下場景悄悄成形。北部有大馬戲團、O.G.C(後來的參劈)、D.G.B;中部有 T.T.M、B.M.C;南部則有 E.A.C(這些都是後來「人人有功練」的前身)。其中熱狗 MC Hotdog 被譽為台灣地下饒舌第一人,在網路上爆紅,唱出對補習、援交、教育體制的怒吼。他與大支先後與魔岩簽約,也讓嘻哈饒舌首次以完整面貌登上主流市場。
周杰倫 2003 年推出《葉惠美》,用〈以父之名〉、〈雙節棍〉等歌讓嘻哈首次進入主流視野。隔年,已經過世的宋岳庭以宅錄作品〈Life‘s a Struggle〉拿下金曲最佳作詞人獎,成為華語饒舌史上無可取代的傳奇。
【那些得獎的,還是不是你熟悉的饒舌?】
宋岳庭之後,嘻哈開始出現在金曲舞台— L.A Boyz 改組的「麻吉幫」入圍、熱狗以《Wake Up》奪最佳專輯、「大囍門」(李英宏出道的團體)奪最佳演唱組合⋯⋯饒舌一步步從盜版 CD、Mixtape 的地下世界,爬上主流殿堂。
金曲獎給了嘻哈舞台,也在無形中改變它的輪廓。從早期模仿美國饒舌、粗口與硬派風格為主的在地化實驗,嘻哈饒舌音樂開始向流行音樂工業靠攏,到今天娛樂性、通俗性更高的作品主導市場,這不是進化,而是代價。
【為何饒舌走上主流?】
嘻哈起源於 1970 年代紐約 Bronx 貧民窟,是由街舞、饒舌、DJ、塗鴉構成的底層文化。原本就是貧困與壓迫下的反抗之聲,具有非常強烈的與反抗、批判性的核心精神。
台灣並無真正意義上的貧民窟與幫派文化,但台灣卻從地下 Battle、街頭服飾店、獨立工作室與獨立廠牌,建構出屬於在地的「街頭」實踐場域。從 L.A Boyz 帶進街舞、到熱狗與大支的粗口風格,都看得到文化模仿的脈絡。
然而饒舌音樂在國外火熱發展的時期,台灣正處於戒嚴時代。音樂市場錯過了 FUNK 等較帶動跳音樂類型發展的時期,台灣流行市場並沒有經歷完整的饒舌樂發展。解嚴後台灣流行音樂風靡民歌與抒情搖滾,旋律掛帥、注重中慢版的音樂類別,使得以跳動節奏導向的饒舌難以打進市場。就算打進去了,也勢必得符合主流品味,否則難以生存。
從 MISS KO 離開顏社加入環球唱片,可以發現即使嘻哈饒舌市場逐年壯大,主流市場仍不斷收編。創作者要維持自身創作價值、又要同時被主流市場接受、還要夠紅有飯吃,成為一個漸漸失衡的天平;加入大廠牌,擁有豐沛的整合資源專心創作聽眾買單的歌曲,似乎成為一個阻力最小的選項。
【台饒的下一步】
2017 年《中國有嘻哈》開播,將饒舌推入華語世界主流。語言相通讓許多台灣年輕人入坑,但吸引人的多是節目效果,而非嘻哈精神。中國市場避談政治與社會議題,嘻哈的批判核心符號也被淡化。華語饒舌看似打開了市場,實際上卻被閹割了最精華的底蘊。
台灣現況,或許也走向類似的方向。幾十年來,嘻哈革命成功了,但當「Keep it real」不再真實,我們也許可以回想過去,當初是什麼讓這些聲音從地下走來?
嘻哈不止於頒獎舞台,也許很難定義什麼是真正的嘻哈,回歸最開始的初衷與感動,期待台饒能走得更久更遠,像當年感動我們一樣,繼續鼓舞無數人,繼續寫下歷史。
就像 OG 參劈的老莫,成為大學英文系教授後依然創作不輟、深耕嘻哈文化。在翻譯 2Pac、50 Cent 的傳記後,他推出 EP《火車晚了Trainslate》,自創詞彙「Train’s late(火車晚了)」,象徵「晚到,絕不缺席」就像那些早期的台饒前輩,乘載文化重量跨越太平洋,把美國嘻哈精神帶進台灣。
Keep it real,就像老莫說的「繼續用音樂傳遞自己想說的話」。嘻哈不只是音樂,是一種選擇、一種態度、一種無論晚到與否都不缺席的執念。而我們都還在,繼續譜寫自己的下一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