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週報,可以看到完整文章(含技術面觀察分享)。
如果你對可轉債非常有興趣,想深入研究,可以訂購講義。
訂閱聲明:
vocus 付費內容多有免費公開內容供試閱,因此付費成功後無法辦理退費,再請付費之前審慎思量。
訂閱週報或講義的方式如下:(週報價格:168/M)、
訂閱講義後,請參考閱讀方法:
基本面:
分享個股只做研究使用,不做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自行決定買賣,盈虧自負。
今天要看的聯合是4129喔,不是3576的聯合再生喔,聯合五發行的時間是最近幾個月,發行目的很簡單:償還銀行借款,而發行的時間點,目前來看,仍屬於相對高點,不過,目前因為發行未滿三個月,所以也不能進行轉換喔,這一檔目前來看是有點高檔發債的情勢,當然若是未來能突破前高,就是另一種說法了,股價最近較弱勢一點,所以債也稍微弱勢了,不過要注意就是轉換價在除息完後,會調整一下,變成106.5喔。

取材自少數派
講到「聯合」,如前文所說這裡說的不是聯合再生(搞太陽能的那家),而是聯合骨科器材(4129),是台灣做骨科醫材的老字號,主攻像是人工髖關節、膝關節、脊椎用的內固定器這類產品。聯合的厲害之處,是它是亞洲唯一同時拿到美國FDA、歐盟CE、中國CFDA三大認證的骨科醫材廠,這在醫材界算是很硬的門檻。重點是,它的產品不只台灣賣,還打進全球超過40個國家,而且靠的是自己品牌在賣,不是幫人代工那種。
聯合的營收主力超級集中在人工關節(髖/膝)這一塊,佔了快九成。脊椎相關產品大概佔7%,其他代工什麼的只有一咪咪。從2022年之後,因為疫情緩和,很多人延後的骨科手術一口氣回來,聯合的營收、獲利也跟著衝起來,2023、2024都看得出明顯成長。

取材自聯合
整體來看,骨科醫材這個產業在全球是穩穩往上爬的,因為大家都在變老,關節壞掉需要換的人變多。2023年全球骨科市場大概有214億美元規模,每年成長大概5~6%,預估到2028年會漲到576億美元。聯合在台灣市佔率大概28~30%,是第二大品牌,在全球市佔雖然還不到1%,但這表示它還有很多成長空間。加上疫情後手術需求爆增,它靠著自家品牌和高毛利(有時高達80%)的策略,在亞洲跟歐美賣得都不錯。
往後怎麼看?聯合的未來發展還蠻多元的,主要有幾個方向:
- 高齡化趨勢明確:歐美跟亞洲很多國家人口老化,換關節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多,聯合已經在台灣打下基礎,這波趨勢對它有利。
- 產品升級、線擴大:它不只做關節,還拓展到脊椎器材,還打算推出像「陶瓷對陶瓷」這類新型產品、模組化膝關節、甚至AI導引手術板,這些都有助拉高產品附加價值。
- 國際化+產能佈局:除了三大認證讓它比較容易打進海外市場,像日本、歐洲的子公司現在也轉虧為盈了。另外在台灣(路竹)和中國(山東)都有擴廠,提升整體供應鏈的穩定性與彈性。
再加上,整個醫療產業也在往智慧化、個人化、術後數據導向這些方向走,聯合如果能搭上這波潮流、結合AI或跟大醫院合作,應該還有機會走上成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