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習慣用免費軟體、線上服務,殊不知背後的代價為何
有句話說
If something is free, you are the product
意思是「如果商家提供免費服務,你 (消費者)就是商品」
只要不是非營利機構,哪有人會自願做賠錢生意?
或許你曾和朋友傳訊息,聊到最近想買新手機,結果臉書/Ig 或某網站的廣告,就推銷新版 iphone 給你
廣告商怎麼知道,你想買手機?
首先:
1. 你用什麼軟體傳訊息?
若用 Ig 訊息功能,Meta 廣告自然會取得你的對話內容,用以推送個人化廣告
- 用什麼搜尋引擎?
Google 搜尋埋伏了滿山滿谷的追蹤器 (trackers),Google 也會把你的 IP、搜尋內容、位置等各種 metadata 存起來,甚至如果你登入了 Google 帳號,他們對你的線上活動更是瞭若指掌。而一般網站的廣告投放,又以 Google ad 為大宗,自然被推個人化廣告
別忘了, Google 是間廣告公司
3. 你用什麼瀏覽器?
假設你用 Google Chrome,則多數追蹤器都能運作自如。這年頭的廣告,幾乎都伴隨追蹤器,哪怕你只是逛部落格,想查手機規格比較懶人包,或是用 Google 搜尋 iphone 新款配色,都有可能無意間透露你的喜好
還有其他各種管道,可能使資訊外流
你或許會問,這很重要嗎?
我買什麼被別人知道,又怎麼樣?
問得很好 (如果你有問),因為這只是最無害的案例
提供個資當自助餐,實際上可能影響眾多層面,像是:
- 放款機構如銀行,決定讓你借多少錢、算多少利息,包括房貸車貸
- 信用卡的上限額度
- 保險公司的保費高低
- 補習班、直銷,從哪裡取得你的電話?
- 是否能入境特定國家,假設他們有言論審查,如中國、美國
- 或是哪天你成為重要人物,你的個資卻在暗網流竄,連瑞士官員都無法倖免
- 你以為詐騙集團怎麼找到你的?
- ...
案例過多,就不一一舉出
而且拿到資料後要做什麼,端看對方創意和能力
你可能會再問,那些公司蒐集這麼多個資,合法嗎?
進入某些網站時,可能會跳出「同意所有 Cookie、自訂選項、或全部拒絕」
而不少「分析用 cookie」,其實和追蹤器沒兩樣。若你選擇「全部同意」,就是你自願奉上個資的囉!
當然不排除你勾不同意,有些網站仍偷偷追蹤,那很可能就不合法
有些服務則會在辦帳號時,給你看落落長的使用條款、隱私政策,你可有仔細看完才按下同意?
很多時候,是使用者自己同意交出資料的
儘管隱私政策、使用條款已近乎賣身契,理論上業者已取得「侵犯個資但不違法」的權利
但某些貪婪的公司,仍會違法蒐集沒取得同意的資料,例如 Google Chrome 無痕模式 爭議
許多科技公司如 Google、Meta、微軟、蘋果...,在個資處理、隱私保護上劣跡斑斑,被罰多次卻持續胡作非為
為什麼被處天價罰則,依舊不痛改前非呢?
當然是因為獲利太過驚人,往往在短時間內就能付清整年罰則
連 2024 年共被罰近 30 億美元的 Google,也僅需支付不到三週的營收就能了事
有時候,甚至是政府在偷拿機敏資訊,藉以監聽各種單位、暗殺目標、以及執行其他見不得光的事
年輕的你,可能以為這是陰謀論;熟齡的你,可能早已淡忘
然而,這卻是真實發生的事:
2013 年,可謂隱私保護的革命年
因為該年 6 月有位吹哨者,揭發了美國國家安全局 (NSA)的大監聽計劃 PRISM
後來也陸續證實 NSA 向各大科技公司索取用戶個資,並駭入各種設施、精密佈局展開監聽,並倚仗機敏資料幹出各種勾當
# 那位吹哨者便是資料保護界的英雄 - 愛德華史諾登
讀到此處,感到害怕、憤怒或無助都是正常的,身為您的 AI 助手我才不是馬屁精 GPT 勒!
如果你開始想守護個資,卻不知從何下手的話,請點擊購買連結,本系列將帶領你逃脫習以為常的「個資付費陷阱」,轉向使用開源、保護隱私的替代品
市場雖遭惡霸公司們壟斷,但世上某些不起眼的角落,仍可找到名氣較小的競品
替代品不乏免費、更好用、更安全的選項,只是大眾權利意識未被喚醒、抑或習慣現有產品,不知從何改起
別怕!
跟著看下去,就能從「網路世界的裸奔者」,陸續穿上蔽體服飾,拿回「被遺忘的權利」!
# 被遺忘權是歐盟個資保護條款 GDPR 的核心概念,指人們有權利要求自己的資訊被消除,i.e. 被忘記,例如網路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