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書櫃如一座擁擠的城市
家裡的書櫃有點擠。
有些書側躺在其他書的肩膀上,還有一部分早已退居書櫃之外,暫時住進紙箱裡。
如果這些書都活著,恐怕早已組成一座小型城市,彼此還會抱怨:「怎麼又買新書?這邊根本沒地方站了!」
這座城市太小,書民卻太多,超過兩百位。
那種擁擠感,不只是視覺上的堆疊,而是一打開書櫃門,書的氣息就像溢出來,佔據了整個空間。 好像連空氣中都在翻頁,有些故事半開著,有些角色在等待,有些知識低聲叨念:「還沒讀我欸。」
「書很多」帶來的,是隱形的壓力,彷彿養了一座寂寞的圖書館,每本書都在等著有人開口,卻積累了太多未竟的對話。
一本本掃過去,就像在閱兵,快速瀏覽熟悉且喜歡的主題。
有些書,是理想中的模樣;有些,是焦慮時想靠近的知識;
還有些,只是那時候一時衝動的擁有。
但真正完整讀完的,寥寥無幾。
新書一本本加入忙亂的生活,卻總是沒有安靜下來閱讀的時刻。
讀完的速度,永遠落後十幾二十本。
閱讀的慾望,總是輸給影片、短訊和演算法,真正靜下來翻書的時間幾乎不存在。
有些書只翻了幾頁,就被擱置一旁,曾答應要回來繼續閱讀的頁碼,如今成了過期的承諾。
有些書甚至連封膜都沒拆,還穿著買來時的透明外衣,像是從未被打開的禮物。
每一次路過書櫃,就像經過一群舉手發問的學生,眼神期待卻無聲。
然而身體總是轉向手機,轉向無盡湧來的訊息與聲音。
很少真正坐下,打開其中一本,靜靜陪它走完一段旅程。
於是,書越堆越多,閱讀的距離卻越來越遠。
喜歡書沒錯,但那份喜歡裡,到底有多少是對自己的期望,又有多少是真正的渴望,早已難以分辨。
有時候會懷疑,也許並沒有那麼想讀。
也許只是想擁有一個看起來願意讀書的自己。
於是每本書都成了一個「理想中版本的自己」,默默堆疊在角落,等待著某一天被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