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職棒在國際的棒球聯盟中,可以說是身世很坎坷的一個,曾經走歪的青少年。
棒球運動從日本殖民時代便開始在台灣茁壯,但1980年代,球員素質突然急遽下降,在許多的企業的推動下,好不容易進入全盛時期,卻又在1997年的簽賭事件,丟失了許多球迷的信心。經歷不斷的內部協調、改革,台灣的國球跌跌撞撞的,才終於緩慢地回到了正軌。
但現代傳播媒介發達,棒球轉播隨時可收看而且甚至視野更清晰,為什麼要進場看球?
我認為那是因為台灣的棒球,不只有棒球。從2024年,台灣一路過關斬將,得到12強世界冠軍時,更能看出台灣中華職棒獨特應援文化的珍貴。各國都在台灣充滿感情的歡呼聲中感受到了這個小島國上的人民有多熱情、多愛自己的家鄉。因為那些熱血的吆喝,場邊的球迷也變成了球賽的一部份。場上揮灑汗水的球員、座席上的吶喊、合唱、應援,全都是構成中華職棒比賽的必要元素。在棒球球場你會看到充滿熱忱的容貌、人們的團結一心,並感受到一群人為相同事物感動的快樂與歸屬感——這是只有現場的運動賽事能帶給我們的。
「現場看體育比賽能提升幸福感,強度甚至相當於找到工作」──中央社引述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Attending live sporting events predic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reduces loneliness 的研究結果。其指出:現場觀賽能增加生活滿意度與生命價值感,並降低孤獨感。
Frontiers in Psychology—Affective Outcomes of Membership in a Sport Fan Community 也指出,加入運動迷社群能提升自尊與歸屬感,因為這種群體提供共享的興趣、象徵,讓人身處「我屬於這個群體」的狀態。
筆者是中信兄弟的球迷,我對身為「爪迷」這個群體的一份子感到歸屬感,也因此會購買周邊商品以彰顯、識別我的粉絲身分(據說這是Z世代的顯著行為)──搞不好也是因為其現今與商業行為的緊密關係,才使得這份歸屬感得以持久。每每聽著全場群眾的加油聲、感受那緊張刺激的興奮感,就不自覺的起雞皮疙瘩,甚至感動得想哭。
參與比賽時,我享受可以無憂無慮舞動肢體的熱鬧環境,我享受能大聲應援卻不造成他人困擾的自由,我享受自己注目於場上球員的崇敬情懷。充滿台灣式熱情的棒球場給了我一個合理釋放壓力的場所,我不用再被擁擠的都市捆住四肢、不用壓抑自己想吼叫的衝動、我變回了能真心欣賞一個人的自己,在日漸麻木的生活找到本性。
試著進場看球吧,即使看不懂規則也沒關係。棒球場不是只開給專業球評的,它是一個把你最深層的壓力判定出局的地方。只需要看著那些球迷熱情應援的背影,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能量──然後你會發現,你的生活換了場、換成了一個新的半局,你會發現自己永遠還有機會,發現真正的自我從沒出局過。

(圖片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