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逃離這社會給我的枷鎖,九棚應該是個好地方。

我第一次踏上這裡,是在二月,正值強烈的落山風季節,花草樹木雖被吹得歪斜,卻依然硬挺著,彷彿早已習慣這份考驗,不像初來乍到的我們,騎乘的摩托車呈現S型。海浪拍打著海岸,一刻也不停歇。

靠海的植物都要很有韌性
歷史也在這裡留下深刻的痕跡,1871年,日本琉球人沿著這條路誤闖高士佛部落,釀成意外,成為日後牡丹社事件的導火線,從此改變了整個恆春半島的命運。站在九棚,除了壯闊,也能感受到一絲天涯海角的淒涼。 這片土地的近代族群遷移史,排灣族、阿美族、平埔族、閩南人、外省人在此交會,這裡也看到台灣多元文化的縮影。
幾年後的六月,我又再次回到九棚。這一次沒有把頭髮吹得亂七八糟的落山風,午後陽光雖熱,卻有微風徐徐,將暑意吹散。沒有狂風的恆春半島,竟是這麼溫柔。
在草原邊,我遇見一位阿公,他領著一大群牛緩緩走過。如果每隻牛價值一萬五,目測這三十頭牛,根本就是移動的新台幣。阿公將牛放牧後,便走到溪邊撒網捕魚,他用竹竿趕魚,三兩下便有魚入網,不一會兒就裝滿一簍。

紅色的拉氏清溪蟹
我想和他聊聊天,他雖然熱情回應,但因插著鼻胃管,說話含糊難辨,但我卻能感受到他對生活的堅持,即使身體不適,但仍努力地過著每一天的生活。阿公身邊還有一隻親人的帥狗,可能是難得有稀客,便一路跟著我們直到離開。
喜歡九棚的日常,一幅風吹草地見牛羊的畫面,溪水在陽光灑落下閃著光,彷彿時間也走慢了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