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濱之旅的第一站,來到台東長濱鄉竹湖村境內的永福部落。永福,阿美族語稱為Mornos,意指「滿佈碎石之地」,因過去溪流底部堆滿細碎石子而得名。清代修築道路時,這裡曾改名為「大掃別」,後來鄉長為祈求部落平安祥和,重新命名為「永福」(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2.0)。
永福部落裡有個人被稱作海鹽爺爺,這個稱號讓我立刻聯想到《神隱少女》中的鍋爐爺爺,負責準備湯屋的熱水和藥材,而海鹽爺爺應該就是部落裡專注煮鹽的一位老爺爺了吧。他家門前堆砌著各式大大小小的石頭,庭院中也可見形狀奇特的大塊石頭。正當我們還在外頭張望時,他已經看到我們,便熱情地邀請我們進屋,端出一壺親手煮的咖啡,杯口抹上一圈海鹽,鹽味與咖啡融合,十分爽口。

海鹽爺爺的家

竹篩當天花板裝飾

杯緣抹上鹽巴的咖啡
身為一個內向的 I 型人格,與健談的朋友一同出遊總讓我感到放鬆,不用一直想話題又可以聽故事。我們一坐就是一個小時,聽著海鹽爺爺分享他的人生故事,聊到連咖啡都喝完了,他繼續拿出三合一鋁箔包咖啡招待。

聊到一壺咖啡喝完了
其實海鹽爺爺並非一直待在部落,他在15歲那年離鄉背井,北上台北打拚做木工、保全,也曾遠赴中東當建築工人。直到年過半百,為照顧年邁母親,他毅然返鄉。回到家鄉,映入眼簾的是冷清的田園風光,只剩下老人和狗貓,年輕人幾乎都已離鄉謀生,就如同當年的他。
在這段空白時間,他回想起長輩們過去的生活方式——與土地共生共作,於是他開始種植蔬菜,成立了產銷班,部落裡的人們便稱他為「蔡班長」。而也聽老人家提起過,以前村裡的人會在海邊煮海水製鹽,而這樣的技藝隨著現代超市的普及早已逐漸失傳,於是他決定重拾這項古老技藝。老人家們都說:「海水倒進去一直煮,就有鹽了。」但開始執行後發現並沒有這麼簡單,海鹽爺爺花了無數時間摸索試驗,包括掌握翻炒海鹽的時機、速度、力道,一個不慎海鹽便會被炒焦炒壞。他不只復原了手炒海鹽的技藝,還融入了在地植物,如月桃、萬壽菊、馬告與刺蔥,調製出充滿地方風味的特色海鹽。
為了讓更多人理解自己所做的事,海鹽爺爺不只是動手製鹽,還認真讀了許多關於鹽與人體健康的書。他常說:「大家都以為少吃鹽比較健康,其實重點不是吃少,而是要吃對。」爺爺分享,過去很多人被「低鹽就是健康」的觀念所誤導,甚至有些高血壓患者一味減鹽,卻發現血壓並沒有明顯改善,反而出現倦怠、無力等症狀。他指出,這是因為市面上大量使用的精製鹽,幾乎不含其他礦物質,長期食用容易打亂身體的電解質平衡。除了分享鹽的知識與製程,他還送了我一罐海鹽水,因為他看到我臉上冒了些痘痘,看了一眼便說:「鹽水噴一噴就好了。」

這一趟除了聊人生、聊生活以外,重點還是回歸海鹽爺爺的專業——海鹽
爺爺的這些成果吸引了一些外部單位和學校前來參訪,大家被這裡的山海風光、田園景色所吸引,很多學生一來到這裡,就是一直拍照,拍貓、拍狗、拍花、拍草、拍海、拍石頭......,拍照後打卡上傳,的確,對他們來說可能是從未見過的新鮮事,但爺爺卻覺得很可惜,比起這些匆匆捕捉,更重要的是好好感受這個地方,好好在這裡生活,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話。
爺爺也提到,在部落中也出現另外一種人,喜歡這裡的環境和氛圍,想把他在都市習慣的生活搬過來,開酒吧、咖啡店邊喝酒、邊喝咖啡邊看海,卻沒有和部落的生活脈絡有任何連結。

部落裡竟然會出現鴕鳥,我嚇死
生活是什麼?或許,就藏在這些日常瑣碎的事務裡,好好地做一件事,享受當下。這讓我想到,我以前的旅行,是從一個地點接著下個地點,像是在蒐集印章般完成每個景點打卡,但如今的我,更想慢下來,去傾聽土地的聲音、感受人們的日常。目的地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過程中與每個人的相遇,以及談話的內容,讓我理解這個人、他經歷的總總以及他生活的態度,這深深觸動著我。
最後的旅程就在長濱結束了,拜訪海鹽爺爺後,就在長濱小鎮隨性走走,去了金剛大道和幾個長濱有名景點,可惜天公不做美,只見到被雲霧籠罩的金剛山,綿綿細雨,但也別有一番風情。

轉個彎就是海

這是一間豬肉店,外面放了很多金剛也蠻幽默的

沿著海岸線騎,會有很多裝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