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環境周遭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出現一個矛盾的現象。那就是往往我們希望生活順利且美好大家都快樂。然而,當有人提醒我們說:「聽說股市最近到頂可能要反轉,下半年的經濟景氣可能會下滑不景氣….」時,我們多數人會自然的專注傾聽與注意這些警示語言。這些負面悲觀負面的話語似乎總是能吸引我們的注意,而對於平日持續與的順利和經濟增長,我們卻不太在意。因此,負面警示的話語往往更容易引起我們的關注,這是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現象。
其實,用負面悲觀的觀點來看待景氣並無大礙。或有特別警惕或認為大災難即將來臨也無妨。畢竟,歷史上充滿了許多國家經濟衰退甚至瓦解的例子。然而,從我們個人的生活角度來看,往往覺得正面樂觀的預測似乎很少能像負面悲觀的預測那樣被大眾認真對待。在大多數的時候一般人會覺得我們這個世界漸漸越來越好是理所當然而負面悲觀比得到更多的關注(也許人類是趨避理論的本能,另外正面樂觀往往被認為是忽視風險)。個人未來
當有人看待大環境或某個人的未來時,通常會認為負面悲觀的看法比正面樂觀觀點要更明智、更合理一些。對於單一個人說「你將來會變得更好」,大家可能只會當作一句日行一善的安慰話聽了感覺舒適。但如果你告訴他「你將會有危險」,對方立刻會專心聽你說的話並產生好奇心,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接下來該怎麼做。
負面悲觀的看法,總是佔上風
事實上,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經常在我們生活中發生。譬如:如果有人告訴你他選了一檔明年會上漲的標股,我們通常會半信半疑甚至懷疑他是否有詐騙嫌疑。相反地,如果有人大言不慚地宣稱某一上市股票聽他一問認識的朋友說,該公司因為近期高層內鬥,研發人員離職等…潛在弊端即將(見報/曝光媒體)使股價要崩跌,這時有買此一股票或相關產業的我們可能會認真聽他說什麼。
又如果有人預言即將迎來經濟大衰退,此時各大財經節目可能都會爭相請他上節目採訪他。但若有人說未來經濟會繼續地平穩成長甚至仍然相上爆發,例如AI產業繼續再走強則不會引起太多大眾關注。同樣地,如果你宣稱下一場經濟大蕭條即將來臨,你可能會頻繁出現在各種媒體和網紅節目上。又譬如,如果你提到某一市場還有上漲空間或某家企業未來相當地有潛力會上漲可能成為另一飆股,人們的反應通常要嘛是笑你太天真,要嘛是以懷疑的心態看你是否是為某個產業或公司做置入性行銷或者試圖要我們一起購買股票(也就是要從口袋裡掏錢出來支撐這家公司股價)。
人類的本能-趨避
從人類演化以來我們有一種損失趨避的本能,這是在過去演化過程中形成的,也形成我們有警惕和注意負面悲觀看法的本能。因此,我們對損失的恐懼比對獲得的渴望更為強烈,這使我們本能地優先處理威脅而非抓住機會。尤其是當我們面對金錢問題時,警示(或負面悲觀)的觀點特別容易吸引人,這一部分是出於我們人類本能的反應。
如何成為偶像?
受到大家尊重和推崇的人往往不是在絕望中給予希望,譬如在股票下跌熊世時有人說即將反彈不會受人注目;而是在大家都非常正面樂觀時(景氣火熱牛市)但他卻持相反觀點看空未來並且預測衰退者。這樣的人會容易吸睛易被視為偶像受到大家的推崇。為何負面悲觀的言論更具說服力?這裡有幾個原因。
有關錢的事,往往人在其中、環環相扣
首先,經濟壞事一旦發生尤其是有關金錢方面的事情,往往會影響到每個人並引起廣泛關注。現今許多的家庭或個人都知道要投資理財,也因此或多或少都持有股票。因此當媒體幾天大幅報導股市連續漲跌時(尤其下跌時),持股的人關心連即使不持股的人也會關注,因為這可被視未來為經濟景氣走向的一重要參考指標。
當股價逐步慢慢上漲時,每天的例行新聞可能僅簡短幾句帶過,但是若股市連續幾天都下跌超過3%或5%,媒體會用紅字大幅報導並邀請名嘴分析(譬如:過去一周下跌)原因與分享對未來(負面悲觀)的走勢看法。這種「重憂不重喜」的不對稱性在你我周遭一再發生難以避免。因此當某產業(如現今AI)不斷走高時少有人刻意質疑或關注,但若整體股市下跌就會立刻引發各種猜測,詢問是否因為美聯儲降息政策、大國某一決策出問題甚至地緣政治問題的牽動等。
當面對下跌低迷時對於股市下跌的原因有各種分析和描述層出不窮,每個人都想知道下一步會怎麼樣,這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即使沒有持股的人,也會感受到周圍瀰漫的負面悲觀氛圍因而感到不安。不論實際資產或心靈情緒上都會連動在同一群體內。
因此,無論你是否對金錢感看法如何,你會發現金錢議題是有系統性的特徵。可看成大家是在一群體內互相聯動,尤其在股票市場更是。當一個人的買賣決定可能影響並聯動他人(掛單後會影響股價,同時成交是要有人買也有人賣)大家都是在一環環相扣的系統內。因此金融系統風險經常成為大眾的焦點,政府施政的指標、…等,這是其他議題領域難以比擬的。
習慣以線性方式判斷未來的結果
負面悲觀者通常不考慮市場的自然調節能力,而直接以其線性方式判斷當前趨勢下的結果。例如,人類認為石油有限長期消耗會導致石油枯竭並預計21世紀初石油將耗盡。然而,事實上,人類在面臨生存問題時,往往因迫切需求而會激發出可以解決問題的發明,讓我們的生存環境得以進行調節。
經濟學中常說的供需自我調節機制,就是說極端好或壞的情況很少持續長久。以石油為例,當面臨耗盡威脅時,人們發明汽車引擎從燃油車轉向油電車再到純電車以減少汽油消耗。此外,對飛機和工業工廠設備也提出節能減碳排放要求,降低石油的消耗與環保的要求。同時也創造出新的鑽油技術方法降低了挖石油的成本也提高了石油的產量,最終避免了資源枯竭的浩劫。
成功緩慢前進,挫敗感受總是快又急
成功往往需要緩慢的積累一步一腳印,而這些小小的成功基礎常常被人們忽略而不易察覺。相對地,挫敗卻來得迅速、劇烈讓人難以忘記。成功的達成都是由複利驅動而這需要相當的時間,但破壞卻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一次決策失誤、投資理財觀念錯誤或外在想不到的衝擊,都可能迅速摧毀已有的資產、信心甚至名譽。
舉例來說,建設一條高速公路或基礎設施需要多年努力,但一次地震或颱風卻能立刻引起大眾關注抵消過去的努力。人們對於長期努力往往忽視,但對於突如其來的損失卻格外關注。同樣地,在公司經營一家公司產品或企業的成功可能需要多年,但投資失敗卻可能於短時間內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
投資理財的股票市場也是如此。若股市半年內下跌超過30%至50%,民意代表會要求政府(譬如:國安基金)介入;然而,即使6年內上漲100%(獲利翻一倍),也沒有人會特別要求去注意。因此,負面悲觀總是因短期劇痛而占上風(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而正面樂觀的長遠影響力則被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予以忽視。
在投資理財時,必須認清達到成功所需付出的代價。做好準備與理解長期投資獲利與成長過程中會有高低波動和損失,必須要有承受風險的心理與耐力準備。在做投資決定想要獲利前要有心理準備並願意付出代價(就算遇到處於熊市中也心甘情願長期持有),挺過困難。
如何降低不順利的疼痛感?
既然不順利與挫折會不時發生,該如何在面對負面悲觀時減少痛苦感呢?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痛苦時如何減輕這種感受?人們本能都趨避理論的傾向反應。最好的方法之一是在心理上先做好準備降低對事情結果的期望值。如果我們原本期望不高,甚至預期事情不會很順利,結果卻比預想的好甚至有小小的成功,這反而會讓人驚喜萬分雀躍不已。另外,不論外在環境與情緒影響內心都告訴自己要抱持正面樂觀的信念。真正的正面樂觀者並不相信做一件事情的整個過程,從頭到尾每一件步驟都很順利。只是內心會相信這過程中即使遭遇很多的不順與挫折但最後結果會是好的,會是對我們有利也會是讓人高興快樂的
事先降低預期的結果與環擁抱正面樂觀的信心,這樣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在平常就做好心理準備,不至於被負面悲觀情緒與看法擊敗或深受打擊,是有效面對悲觀衝擊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