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股票市場的歷史上當股票市場高漲的時候為什麼那麼多的人才決定要去買股票。就是大家看到別人買好像有賺到錢(那怕是當沖的小錢)受到的影響;而且在他們往往資訊有限,發覺要趕改上車、怕買不到會錯失機會(FOMO心態 -「Fear of Missing Out」)[1],所以在股價高漲的時候仍然認為會再漲所以毫不猶疑地進場買股票。事後分析原因之一,眾人往往會在資訊缺乏、毫無邏輯的情況下,做出讓自己後悔的財務決定。但是在做決定的當下,這些決定對投資人來講都是有意義的。這顯示出人類貪婪的個性。但是,往往我們在事後看的時候才能發覺出來當初是怎樣就把錢投入的,可是在當初做決定要去買這股票當下卻認為這是一個很合理的決策。所以為什麼會一次又一次的網路泡沫的發生,就是人們把事後看來都像貪婪決定的行為合理化而失去了了從中該學到的教訓。人都很貪婪,這是人性中的一項特質。
[1] Google 搜尋https://www.google.com/search?q=FOMO&oq=FOMO&gs_lcrp=EgZjaHJvbWUyDwgAEEUYORiDARixAxiABDIKCAEQABixAxiABDIHCAIQABiABDIHCAMQABiABDIQCAQQLhivARjHARiABBiOBTIHCAUQABiABDINCAYQLhjHARjRAxiABDIHCAcQABiABDIHCAgQABiABDIJCAkQABgKGIAE0gEJMzQxNmowajE1qAIIsAIB8QXtpqFfGqC10g&sourceid=chrome&ie=UTF-8
不同目標的投資人
不同的投資人對同樣的一支股票因為不同的目標跟時間規劃,所以彼此的對同樣的一支股票會有不同的價格看法。不同的投資人對同一支股票,會因為他的想法、規劃、他想要獲利的時間的規劃不同,而對同一支股票會有不同的價格認定。譬如:對同一支股票看法與價格的認定,當沖的投資客希望在中午之前把這支股票賣掉,如果你想要一年之內找機會獲利賣掉你就可能要注意這家公司的一些產品跟價格,當你在10年之後想把這支股票才變現,這個時候你就會清楚分析未來這10年這個產業的怎麼發展,還有公司希望能夠做到的願景。當你希望投資這家公司30年後才要賣掉的話,這時候你或估算認為現在要付出的合理價格應該是多少? 與30年折現後的現金流分析會有關係
金融泡沫的形成
形成金融泡沫需要動能,先要造成股價一波波上漲現象。開始對短線交易員而言他們不需要股票每天都漲,只需在今日股價往正確的方向前進並讓他在中午獲利即可(那怕明天股價更高都沒關係)。然而,不斷獲利累積的短線人員增加人們有跟進的欲望,短線報酬的動能累加,吸引大量資金進入股市。資金有其鐵律會追逐最大的報酬(人的欲望會追求最大化)。因此,當資金動能大到一規模時會吸引許多投資者從長線轉投資為短線投機。畢竟看到別人們都賺錢也想跟著賺錢,也因此改變了自己的原有的投資規則與定律,使泡沫逐漸開始形成。
這個過程發展迅速,通常不需太多時間。短線玩家主導泡沫上升價格節節高升。隨著更多短線交易員進入競賽,投資能獲利時間變得更為劇烈,每個人都希望迅速獲利出場(尤其改為短線投機者),根本不會考量股市未來二十年後的情況會如何。大家只是不想成為最後的接盤者。
而當投資人在單日熱絡買賣股票時常見的標題是當天有破紀錄的股市交易量。歷史經驗顯示每每當股價和交易量達到高峰時,很可能也就是(金進)最高點的時刻。股票市場的泡沫化現象與2008年的房市泡沫相似。在2008年房市泡沫爆發前,許多人願意出高價購買昂貴住宅且不在乎價格(跟過去相比)是否合理。因為他們只關心能否在未來幾個月內轉售出去並獲利。這種情況的循環導致房市泡沫形成。許多人瘋狂炒房,只在意下個月的房價是否會比上個月高。在泡沫破滅前的情況確實如此(房價是不斷地被哄抬上漲)。
房產泡沫的形成
2008年,這些炒房客除了投機之外,他們認為自己是在進行一項理性投資。他們覺得只要能夠獲利即可。他們只是從理性的長期投資者轉變為短線交易者,試圖抓住市場的動能也就是試圖讓自己的獲利極大化。當這些動能有潛力創造龐大的短期報酬時,且越來越多人加入形成一股分為風氣時,你認為一般人會耐心地在旁靜觀而不追逐獲利有幾人?當長期投資者也開始加入短線交易行列。在越來越多人都加入追逐獲利競賽後,長期投資者已忽略了自己過去訂定的長線規則與紀律情況下,泡沫越來越大並造成傷害。
泡沫形成的背後
長線交易員與短線交易者兩者之間很少有交集。然而,人性中的貪婪和羊群效應常常讓長線投資者看到短線交易的豐厚獲利後,長線交易者可能會動搖;他們會心想這些(短線)投資者可能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於是跟著進場。
事實上,短線交易者在準備當日股市收盤前就要賣出股票獲利,而對於計劃長期持有的長線交易者來說,如鬼不清楚短線交易者的心態就跟進,這種高價進場將是一場災難。
理解不同投資人各有不同的目標完全並不容易。高漲的股價容易讓人眼紅能易說服其他投資人(尤其還未上車者),使價值導向的投資人失去警戒與理智變成為天真的樂觀主義者,受到其他短線交易者影響,你可能會拋棄原本的投資理財原則。
在已開發國家許多消費性支出受到社會驅動,無形中投資人微妙地受到自己所欣賞對象的影響。自己也可能希望參與投入後同樣獲得別人的仰慕,這種群眾心理也往往影響投資人的決策。
避免捲入的正確心法
在與金錢有關的決策中,最重要的是要確認自己是哪一種投資人。長線的投資者還是短線的投機者。我們首先要理解自己在投資時間上的規劃與目標為何? 要先確立清楚。同時,不要被不同投資/獲利時間的投資者之決策與行為所影響。
對自己的宣言與信心
「我是一個支持被動的投資人,我投資指數型ETF,譬如:台股的0050或美股的SPY/VOO。我相信股市長期來看會上漲從左下往右上走。我有信心在未來的20年、30年或40年裡,我的投資會因為成長而受益,複利效應終將會給我帶來巨大的利益」。
因此,不管今年或明年的股市如何甚至經濟是否不景氣,都不獲影響我長期投資的理念。這些短期的波動我不關心、不受影響,也不會被說服從長線投資改變去做短期交易。我只按照自己的長期投資計劃,一步一步前進。我相信我的選擇與執行最終會讓我獲得巨大的報酬。
段話表達了人類在做出投資決策時,常常會受到貪婪驅使,並且在事後才會發現當初的選擇可能是錯誤的。這是一種「事後諸葛亮」的心理現象,也就是在事情已經發生後,才會回過頭來分析過去的決策,並覺得當時的選擇是錯誤的或是過於衝動。但事實上,在當時做決定時,人們往往會根據當前的資訊和合理的推理,認為這是理性且正確的選擇。
這種情況在股票投資中尤其明顯。投資者在選擇某個股票時,會根據市場趨勢、公司表現、財報等資訊來做決策,而當時的選擇可能看似完全合理。然而,若未來市場波動導致損失,事後回顧時,投資者就容易陷入對當時決策的質疑。
其實,這也揭示了人類的一個心理弱點:過度自信和對風險的低估。投資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高估自己對市場的預測能力,並忽略風險管理,這也是為什麼投資者需要保持謹慎、做足功課、並學會面對不確定性。
[1] Google 搜尋https://www.google.com/search?q=FOMO&oq=FOMO&gs_lcrp=EgZjaHJvbWUyDwgAEEUYORiDARixAxiABDIKCAEQABixAxiABDIHCAIQABiABDIHCAMQABiABDIQCAQQLhivARjHARiABBiOBTIHCAUQABiABDINCAYQLhjHARjRAxiABDIHCAcQABiABDIHCAgQABiABDIJCAkQABgKGIAE0gEJMzQxNmowajE1qAIIsAIB8QXtpqFfGqC10g&sourceid=chrome&ie=UT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