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在過往的觀影歲月中恐怖片從來不會是我的首選,我對恐怖片說真的也談不上什麼太大的興趣甚至有些排斥。
但由於今年的電影說真的除了F1賽車以外,沒有其他特別值得一提的片子,因此這一篇看到國外給予的評價很高,並且是有我喜歡的男星喬許布洛林演出,過往他在險路勿近以及沙丘還有復仇者聯盟中等電影中的演出都讓我印象深刻,因此衝著他主演以及評價看起來不錯,今天早晨,我就走進電影院看了這部剛上映的限級恐怖片《凶器》(英語片名:Weapons)。影廳裡竟然只有我和另一位觀眾——本來想著來看恐怖片人多比較不會害怕,結果差點變成私人放映會,哈哈。儘管如此,我一路被劇情深深吸引,每位主角的刻畫都非常立體,女主角Julia Garner, 喬許·布洛林(Josh Brolin)、黃凱旋(Benedict Wong)⋯⋯他們的演出讓人驚喜,劇情的推進更讓我有種重溫《鬼店》的感覺。對我來說,這部片完全可以算是近期的恐怖經典,絕對比那部吸血鬼片《罪人》好太多。
國外影評怎麼說?
- The Atlantic 認為,《Weapons》是一部「feel-bad, feel-good 的年度電影」,融合超自然恐懼與情感創傷,既令人不適、又帶來釋懷。
- The Guardian 指出片中女巫「Gladys」吸取生命的能力,可能來自病痛,也可能象徵她原本就是某種不可解的存在。
- Rotten Tomatoes/IMDb 上的評論大多偏正面,稱讚它的演員表現、敘事張力,以及驚嚇橋段雖傳統卻依然有效。對恐怖片迷來說,這是一場既有懸疑也有美學的盛宴。
- Wikipedia 收錄的評論更直白,許多媒體都將它形容為「融合格林童話與現代恐怖的作品」,導演扎克·克瑞格(Zach Cregger)繼《Barbarian》後,再次展現了他駕馭恐懼與隱喻的功力。
片名《Weapons》與 Witch(巫婆)的隱喻?
中文片名「凶器」一開始讓我以為是血漿四濺的殺戮片,結果發現真正的「武器」是巫術與心理的操控。
英文名 Weapons 更像是個雙關語:
- 表面上,它指的是刀槍武器;
- 但片中的真正武器,是女巫 Gladys 本身。她用巫術奪走他人的力量,把人當作武器來使用。
這層隱喻其實很有意思:巫術是武器、創傷是武器、甚至恐懼本身也是武器。劇中那些莫名消失的孩子,像是社會創傷的投影;Gladys 的存在,則是無法消解的悲傷化身。導演把個人對親友離世的痛苦,轉換成了電影的核心。這讓我覺得,《凶器》不只是嚇人,它更像一則現代的黑暗寓言。
我的觀後感
《凶器》(Weapons)對我來說,不僅是一部恐怖片,而是一場「心靈的童話實驗」。它既有緊張刺激的娛樂性,也帶著我思考: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武器?是刀槍,還是人心?
即使今天只有我一個人坐在戲院裡,這部片也成功讓我心跳加速,看完後久久無法平復。這種體驗,本身就是電影的力量。
銘大評分總表(滿分5顆星)
- 配樂:⭐️⭐️⭐️⭐️(4 顆星)真的會忽然被嚇一跳,但又不會很低級的為了嚇觀眾而嚇
- 劇情:⭐️⭐️⭐️⭐️(4 顆星)劇情曲折 ,有反轉高潮,會讓人想拍手叫好的那種
- 爽度指數:⭐️⭐️⭐️⭐️(4 顆星)最後一幕高潮,10多發的人間凶器齊發, 直到摧毀"目標"為止,血腥又爽快
- 演員表現:⭐️⭐️⭐️⭐️⭐️(私心加分,尤其是 Josh Brolin 與 Benedict Wong的演出)
總結一句話:《凶器》不只是恐怖片,它是一則用恐懼寫成的黑色寓言故事。非常值得進電影院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