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不會再出現第二個郭台銘,但會出現很多個戴勝益。
觀看台灣的電視台,不難發現講述創業故事的節目,大多環繞著民生事業,如餐飲服務業等。
為什麼不會再有高研發能量產業再次出現呢?
在火鍋店打工的時候,有一個禮拜,每天我們都要拿著廚餘去冷凍庫冰,提著30公斤的廚餘走過對街,那味道實在是令人難捱。原來是收廚餘的阿伯去北歐玩了。
收廚餘不是甚麼光鮮亮麗的工作,但卻能讓阿伯環遊世界。
世界的遊戲玩到至今,資源早已壟斷在資本家手上,築起一道技術壁壘,後起之秀只能撿大老們不屑一顧的邊角料著手。
看似很無奈,但還是老話一句:don't hate the player , hate the game.
未來創業的角度應該在於如何優化服務流程
無論是一項輔佐軟體、一項便民服務甚至是解決一個痛點
網路上流行一句話:永遠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金錢
但我想說的是,即便你的認知再高,很容易陷入知識的優越,如何躬身地去解決80%的人的問題,那就是利基點
世界上不外乎八二法則,然而真正技術流的人僅能賺取20%的世界財富,另外80%的藍海是給別出心裁的企業家賺取的
晚餐時間,大老闆工程師技術員辛勞了一天,總得要填飽飢腸轆轆,巷口的麵攤仍屹立不搖,雖然不起眼,但養活了一口子。
創業不是追逐著獨角獸,而是為已經長跑良久的駿馬安上另外一頂更舒服的馬鞍。
創業從來不浪漫也不熱血,柴米油鹽醬醋茶平常心以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