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第一次到倫敦西區 His Majesty’s Theatre 看歌劇魅影,沒想到才過幾分鐘,我就開始淚流不止。觀看現場的音樂劇是一種震撼人心的美,是遠遠超出想像的感動。
常常覺得感受到強烈情緒的時候,語言總是顯得貧乏。那時我只能反覆想著「好美」、「太美了」。我想起杜斯妥也夫斯基曾說「Beauty will save the world.」 — — 「美」本身未必能拯救,有拯救能力的是它帶給人類的力量,驚歎、激動、感動、希望,還有這之中觸發的思考與啟發。「美」以這種方式觸碰到人的內心,進而開啟通往救贖的門之一。而我很幸運能夠感受到這一切。每當這種時候,我總會想,我要一輩子投入、沉浸在這樣的感動之中。
去現場觀看之前,我已預習過電影版歌劇魅影,但當時太專注在劇情與角色的邏輯,我感覺有些濫俗與不解;而現場演出讓我能全然沉浸在感官與情感中,以另一種角度欣賞與感受藝術。
如此打動人的關鍵或許是所有演員的情緒感染力都極強,這就是看現場無可取代的地方吧。坐在前排,我能清楚看見每個演員的每個表情與動作、能感受到被歌聲環繞,甚至聲音直擊胸腔的震動感。Webber 的音樂太華美太壯闊動人了,感覺有著某種似乎能「提升靈魂」的能量。即使演出已過去近一個月,我還反覆聆聽原聲帶歌單,試圖找回當下被徹底包圍與觸動的感受。
魅影不愧是魅影,原本不太喜歡這個角色,但現場的歌聲和演技我竟看(聽)得入迷。他的歌聲飽含情感,有時甚至帶著哭腔,讓我以「人」的角度去理解他的瘋狂與自卑,既強勢又脆弱、扭曲又孤獨。魅影不再只是角色,而是一個值得同情與同理的立體的靈魂。電影中有交代他的過去,但音樂劇只靠演員的詮釋,卻更讓我感受到更深的情緒張力。
後來去看了這場飾演魅影的 Jon Robyns 的採訪,我很喜歡。對於音樂劇,他說「It is to make people think and feel.」、「You have to LET them think and feel.」。看音樂劇,是一場與作品、也與自己之間的對話,藝術與人產生了無法預設的化學反應。而演員的偉大,就在於他們能藉由表演和詮釋,觸發一群未曾謀面的人,讓我們在各自的主觀世界裡與作品產生獨特的化學反應。
在回國的飛機上聽著2011年live playlist 邊回想邊記錄,我流水帳式地打下看現場時的淚點和想法。希望之後回憶的時候再邊聽邊讀,能盡可能想起現場觀看時的感受。這場音樂劇不只是一場視聽盛宴,更是成為對我而言無可取代的、transformative的體驗。感覺我累積的所有藝文涵養(雖然我根本還沒正式開始學習),讓我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能這樣全心沉浸、深刻感受,真是太幸福了。希望未來透過這段文字與回憶,仍能再次感受到那天在劇院裡落淚的自己。

6/18 Cast: Jon Robyns, Eve Shanu Wilson, Joe Griffiths Br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