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子在紐約就讀的商學院

商學院旁的Washington Sqaure Park
去年某個冬日的午餐過後,當我正在磨夏威夷咖啡豆時,手機螢幕跳進一則來自紐約的電子郵件截圖,顯示正在紐約念商學院大一的兒子被錄取進入一個「策略創投」的競爭性學生社團。
當時是紐約的午夜時分。不到幾秒,他又補了一個訊息:「I got the position.」(我拿到那個名額了!)
我愣了一下,隨即笑了。我知道他從開學以來就積極爭取幾個具挑戰性的社團,但我沒料到的是商學院的社團競爭如此激烈——數百人申請,最後只有五、六人獲選。他的努力與堅持,終於在這一刻有了回報。
我立刻回覆:「你太棒了!」還附上一個貓咪動態恭喜貼圖。
其實,我很想立刻打視訊電話,親口對他說恭喜,也很想看見他臉上的笑容。但想到紐約已經深夜,他還有作業與隔天的考試,再想到他還有室友同住,於是我忍住了。
等待,也是連結的醞釀
我一邊沖著咖啡,一邊回想起在「正向情緒」課堂上學到的「正向建構式回應」(Active Constructive Responding)—當別人分享喜訊時,若能給予真誠、深入、延伸性的回應,這份喜悅就能被放大並延續。
我心想,既然要等十個小時後才能打給他,那我就好好想想如何在明天的電話中練習「正向建構式回應」,進行一次「高品質連結」(High-Quality Connection, HQC)的對話。畢竟這是他離開家裡遠赴紐約求學的第一個學期,我心中總難免時時刻刻牽掛著他。
「高品質連結」的理論告訴我們,與家人連結的品質不僅取決於互動的頻率,更關乎是否存在活力(vitality)、正向關注(positive regard)與相互性(mutuality)。如果我只是簡單說「好棒喔」,好像難以表達我心中的喜悅;但如果我再主動多詢問一些細節,讓兒子覺得我想更了解他在紐約求學的生活細節,那或許這段互動能夠傳遞更多的情感。
跨越時差的對話
當天晚上,我撥通了電話先問:「吃早餐了嗎?」然後再次恭喜他。
「再過二十分鐘後我要上課,所以只能聊一會兒。」他邊笑邊提醒。
我抓緊時間:「那天是誰面試你的啊?問了些什麼問題?」
他聲音裡帶著一絲驕傲:「總共有三位幹部,先讓我自我介紹、然後問我帶領團隊的經驗還有克服挑戰的經驗,還有一堆其他問題,很多啦。五百多個人申請,只有錄取五個人喔。」他不忘再次提醒我
我趕快發出讚嘆:「哇,那真的是百裡挑一!」
接著我問他,他如何準備這次的面試?他又分享,有學長在面試前提供給他非常關鍵的建議,還有學姐請他喝咖啡,跟他聊申請策略。原來這個結果,背後有他的努力,也有他人無私的支持。
聊到最後一分鐘,他得趕去上課了。掛斷電話後,他傳來一張照片—那是昨晚他宿舍窗外飄著的初雪,靜靜覆蓋著紐約的街道。隔著萬里,我彷彿也感受到那份新鮮與寧靜。
主動建構式對話的三個面向
午後,我在心中回想這次與兒子的對話,我是否練習了「正向建構式回應」的對話方式。
認知層面(Cognitive):在打電話前,我先思考了幾個問題,如何能更了解他這次申請社團的感受與經歷? 我練習了「覺察他人」與「觀點選擇」。
情感層面(Emotional):我很真誠地分享他的喜悅,讓正向情緒在我們之間流動——這是他一次小小的成功,也是我們母子間一份共同的快樂。
行為層面(Behavioral):透過尊重(不打擾他深夜)、支持(具體肯定與好奇)、延伸對話(深入細節),讓交流不止於表面。
我希望這樣的互動,不只讓他感覺到「媽媽很關心我」,也讓我自己感受到,即使距離遙遠,我與他之間的連結依然真實。
雪落時刻的溫暖連結
那天入睡前,我再次翻看他傳來的雪景照,心裡湧起一股溫暖。
或許,這就是身為母親,在數位溝通的年代與時差因素之下,盡力與孩子保持親密的方法之一。用心回應並且主動建構每一次他願意分享的時刻,讓那份喜悅,不只是當下的火花,而成為一束溫暖的光芒,時刻連結著遠隔重洋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