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行船,船尖破浪如在耕犁海洋,如田地犁頭邊驚飛的蚱蜢。
牠們的下尾鰭比上尾鰭稍長,起飛剎那,尾柄急遽顫抖得模糊了形影,突出的下尾鰭像一根電動搖槳,快捷地點撥水面,海面暈出一圈圈牠尾鰭點漾出的漣漪。漣漪圈圈相疊相扣,隨著牠漸去的形影,排成一長條尖椎形波紋。窸窣碎水聲中,牠平展藕紫色長翅,凌空滑翔遠去。
飛魚一路熱鬧相伴,離岸越來越遠。一種俗稱「深水烏」的飛魚被船頭掘起,牠有著黃色黑邊如彩蝶樣的美麗翅翼;也飛起一群蜜蜂大小的小飛魚,像一群飛灰蚊蚋飄在海面;牠們紛飛散去各奔西東,落水後如何相聚重逢?牠們飛起是無奈憋氣,抑或暢懷享受水面上的空氣?牠們飛起空中是竄逃?是遊戲?是苦?是樂?飛過蘭嶼飛到台灣沿岸牠們失落了什麼?──節自廖鴻基〈飛魚〉
喜歡海洋的人很多,但能將海洋中的生物或景緻,描述得如此生動活潑,甚至帶有哲學思考,並不容易。
我們可以發現作者運用了許多「視覺摹寫」與「比喻」的手法,增加飛魚活動的畫面感。
舉例說明:
甚至最後將眼前的飛魚結合自己在尋鯨過程的思考,突顯另一番文章的層次。
作者廖鴻基在踏上海洋與寫作之路前,經歷多種嘗試,包含曾至台北讀國中後,大學聯考失利後,嘗試多種工作等,直至35遂決心踏上海洋世界。寫下篇篇動人的海洋文學。
你也有想嘗試的事物、想前往的遠方或想描寫自己所熱愛的風景嗎?
一起來認識作家廖鴻基的故事與它的文字吧!
感謝每個路過的你!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有幫助,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如果有想了解的主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有機會我也會持續整理相關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