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Bitcoin)自2009年誕生以來,逐漸成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數位資產。雖然其初期多被視為「去中心化的支付工具」,但隨著規模壯大、投資人結構改變,比特幣逐漸具備「數位黃金」的特性,甚至與傳統金融市場(尤其是美股)之間產生越來越緊密的連動。
然而,比特幣究竟與美國經濟基本面(如GDP、通膨、失業率、利率等)關係較大,還是與美國股市(標普500、納斯達克指數、道瓊工業指數等)連動更強?這是投資人與學界都極為關注的議題。
- 比特幣與股市連動:多數研究指出,自 2018 年後,比特幣與 S&P 500、NASDAQ 的相關性顯著上升。尤其在 2020 年疫情後,相關性一度達到 0.6~0.7,顯示比特幣逐漸被視為「高風險資產」。 研究認為,比特幣在流動性寬鬆時與科技股高度連動,與納斯達克指數的相關度比與黃金更高。
- 比特幣與美國經濟數據:有些研究指出,比特幣與通膨有一定對應關係,因其被部分投資人視為「抗通膨資產」。 然而,實證結果並不一致。例如 2021~2022 年,美國 CPI 飆升至 9%,理論上比特幣應該走強,但實際卻與股市一樣大跌,顯示其與「風險資產」的屬性更接近。 比特幣對 GDP、失業率的直接反應並不明顯,反而是對聯準會貨幣政策(升息/降息)更為敏感。
數據與實證
(一) 比特幣 vs 美國股市
- 2013~2016 年(早期階段):比特幣價格波動主要由「內部因素」驅動(如交易所 Mt.Gox 事件)。 與股市相關性極低(<0.1)。
- 2017 年牛市:比特幣自 1,000 美元漲至 20,000 美元,股市亦處多頭。 與 NASDAQ 相關性開始上升至 0.3~0.4。
- 2020 年疫情後:聯準會大規模 QE,流動性氾濫。 比特幣與 NASDAQ 相關係數達到 0.6~0.7,幾乎同步波動。 S&P 500 與比特幣相關性也在 0.5 左右。
- 2022 年升息週期:FED 升息、QT,科技股大跌。 比特幣從 69,000 美元跌至 16,000 美元,與 NASDAQ、ARKK 幾乎同步。 與 CPI、失業率等經濟數據的連動性不明顯。
(二) 比特幣 vs 美國經濟
- GDP 成長率:比特幣未顯著反映美國 GDP 成長率。 例如 2020 年 Q2 美國 GDP -30%,比特幣仍從 4,000 美元反彈至 10,000 美元。
- 通膨(CPI):2020 前,通膨與比特幣幾乎無關。 2021~2022 年 CPI 飆升時,比特幣並未上漲反而下跌。 這顯示投資人雖把比特幣當「抗通膨敘事」,但實際走勢更多受到股市資金流動影響。
- 失業率:比特幣對失業率數據幾乎無直接反應。 即便 2020 年失業率飆升,比特幣仍跟隨股市反彈。
- 利率 / 聯準會政策:利率政策與比特幣關係明顯。 2020 QE + 低利率,帶動比特幣大牛市。 2022 升息,導致比特幣崩跌。 然而,這種影響是透過「股市資金流動」間接影響,而非比特幣單純反映利率。
結論
- 比特幣與美國經濟基本面(GDP、失業率、通膨)的直接相關性相當有限,並未出現穩定的連動。即便通膨高漲時,比特幣並未像黃金一樣扮演「避險資產」。
- 比特幣與美國股市(特別是 NASDAQ)高度相關。在流動性充裕、風險偏好上升時,比特幣與科技股幾乎同步上漲;在升息或流動性收緊時,比特幣亦隨科技股大跌。
- 比特幣對 FED 貨幣政策高度敏感,但多半透過股市反映,而不是直接受經濟數據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