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何時該賣出股票。
其實,賣股的理由因人而異,五花八門:有些人可能急需用錢;有些人覺得市場處於高點,想暫時避險;有些人則是因為單一持股的倉位過高,需要調節;也有人認為估值已經偏高,是時候獲利了結。這些理由沒有對錯,背後都有各自的考量。
在經歷了幾個牛熊週期後,我發現買賣股票的精髓,其實是在調整心態,讓自己始終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以我為例,當單一個股的倉位過高,且我判斷其估值也偏高時,便會考慮賣出。這時候,通常會面臨兩種選擇:
- 一次全賣:這麼做的賭注很大。萬一股票在你賣出後還持續創新高,你會感到非常惋ascii,不斷後悔;反之,如果股價如你預期開始下跌,你會覺得自己簡直是神機妙算,但這其實是個陷阱,很容易讓人下次過於自信。
- 分批賣股: 尤其在市場的上升週期,人性是瘋狂的,沒人說得準股價的頂點在哪。如果你只賣掉一部分,心態會相對平衡:股價繼續漲,你會慶幸自己還有持股在賺錢,只是少賺一點;如果開始下跌,你會覺得還好自己確實降低了風險,實現了部分獲利,少賠了一些。
從心態管理的角度來看,「分批賣股」就是一種不讓自己陷入極端情緒的「進可攻,退可守」策略。當然,要真正體會並執行這種策略,往往需要經過幾次市場的洗禮。因為剛進市場時,我們總自認能夠預測股價,但最終會發現,市場的走向終究是難以預測的。
那麼,有沒有需要一次全賣的例外情況?當然有。那就是我之前提過的:你當初投資這家公司的「故事」改變了,而且是朝著你不樂見的方向發展。這時就該果斷離場。
最後,大家一定會有個疑問:那股市下跌的時候該怎麼辦?我的經驗是,對一般人來說,當你意識到市場正在大幅修正時,往往已經跌了一大段了。這時候,我會建議多看看書、陪陪家人、早睡早起,簡單說,就是不用賣了。因為恐慌之下,你很可能正好賣在俗稱的「阿呆谷」(市場低點)。在這種時刻,不操作,可能才是最好的操作。但這一切有個大前提:你必須對手中的持股有信心,確定它們都是能夠安然度過熊市的優質公司。
總結來說,買賣股票本身就是一門哲學,背後需要有強大的邏輯與操作策略支撐。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決策,都必須將當時的市場氛圍、宏觀經濟狀況納入考量,最終做出通盤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