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要看「屋況報告」、找人要看「履歷+學經歷」。化妝品也一樣:每一支上市產品,背後都應該有一份完整的「履歷表」—PIF(Product Information File,產品資訊檔案)。它不是行銷手冊,而是把配方、製程、功效與安全全都攤在檯面上的技術檔案,供主管機關稽查與專業人員溝通使用。台灣已採分階段上路,將在 2026 年全面實施(適用於幾乎所有化妝品品項)。

一、為什麼需要 PIF?
- 保障消費者安全與強化溯源:產品一旦出事,PIF 是回頭釐清責任與風險評估的依據。
- 與國際接軌:歐盟《化妝品法規 1223/2009》早已要求每支產品必備 PIF,內容涵蓋配方、製程、功效與安全評估等。
- 台灣時程:衛福部自 2019 年起推動,並採「分階段」實施;2024、2025 分別擴大適用品類,2026/7 起全面適用,業者須建立並保存 PIF,供查核備查。(參考衛福部PIF專區,或台灣SGS)
二、PIF 裡面有什麼?
台灣食藥署公布了詳細的製作指引與查檢表(細目多達十餘項)。為了便於理解,把它們歸納成四大塊:
- 配方組成(What’s inside)
- 全成分名稱與含量(INCI/中文名、敏感原標示)
- 原料規格與來源(含奈米成分風險評估、禁限用物質符合性)
- 物理化學特性與安定性(如耐熱、耐光、包材相容性)
2. 製造流程(How it’s made)
- 製造方法與關鍵製程參數(溫度、pH、乳化條件等)
- 工廠品質系統與 GMP 證明、批次追溯、變更控制
3. 功效驗證(Does it work)
- 功能宣稱的佐證資料(例如保濕、亮白、抗皺之體外/人體測試)
- 若標示防曬:SPF/UVA、防水等人體試驗報告(依技術規範)
- 消費者滿意度或使用者測試(作為輔助而非唯一證據)
4. 安全性報告(Is it safe)
- 安全評估師簽署的產品安全評估(毒理資料、暴露量計算、目標族群)
- 微生物檢測、防腐效能測試(PET)、不良反應彙整與風險管理
- 斑貼測試/敏感肌測試、特定族群(如兒童)使用指引
它是成分證件+製程 SOP+功效證據+安全審查的綜合檔案,而不是一張配方單。
三、歐盟 vs. 台灣:精神一致、格式各有規範
- 歐盟:明列 PIF 章節與責任主體,檔案需隨時可供當局調閱;屬「上市前必備、上市後可稽核」的常態化要求。參考EUR-Lex
- 台灣:建立並保存 PIF,採「品項分階段、最終全面」導入;同樣強調安全評估人員、功效與防曬測試技術規範、與查檢表一致性。
四、越透明的品牌越容易被信任
- 資訊不對稱的解方:多數消費者看不到配方細節與測試數據。品牌若能公開「PIF 可公開部分的摘要」,例如:關鍵安全指標、功效測試設計、包材相容性結果與保存建議,會更容易建立專業形象。
- 風險溝通:即使是同一成分,不同劑型與人群風險不同。擁有完善 PIF 的品牌,通常更能明白說清「誰該用、怎麼用、什麼情況不建議」。
- 跨境一致性:有 PIF 基礎,後續要同步歐盟或其他市場合規文件,阻力小很多(測試規格、格式對齊)。
But!! 現實沒那麼浪漫!有三個結構性問題
我不打算只說好話。以台灣的實務現況,PIF有三個長期沒有被好好面對的斷點。
- 對內嚴、對外鬆
本土廠商被要求備妥完整資料,接受查核的頻率與深度也不低;但輸入品與跨境電商商品,實務上常出現查核落差。你會看到某些境外賣家宣稱「有PIF」,消費者卻沒有任何方式驗證檔案真偽或完整性。結果形成對內高門檻、對外低阻力,內需市場被稀釋,本地廠商承擔了合規成本卻不一定換到公平競爭。
- 文件化合規不見得能留下良幣
PIF是好概念,但如果落地只剩「交文件」,就會出現兩個副作用:
- 中小企業被固定成本壓垮,資源跑去生產紙本,不是產品本身。
- 市場上出現模板化、甚至AI自動生成型的PIF摘要,資訊看似齊全,實際上無法支撐產品風險管控。最近你在網路上不難看到「幫境外電商商品做PIF」的工具或服務,這就是典型又明顯的漏洞。表面漂亮,實務價值存疑。
- 法規越收越緊,卻不等於國際競爭力
理想狀態是,合規帶動品質升級,品質換取國際市場。但如果關卡只卡在國內,對外仍鬆散,品牌反而把成本花在因應本地格式與流程,沒有被導入到真正有價值的差異化與創新。結果是產業被「文書化」,國際空間卻沒有同步打開。
應該怎麼辦
抱怨完要給解法,以下是研發端能落地、主管端也做得到的幾件事。
- 對外與對內的同一把尺
跨境或輸入品入市,同樣應能提供可驗證的PIF關鍵摘要與追溯碼。不是寫一行「有PIF」就算數。平台上架審查也應納入最低文件要求與隨機抽測。 - PIF數據的「可被檢核化」
把可公開的關鍵欄位標準化,例如原料合規聲明、試驗類型與關鍵參數、包材相容性結論、保存建議、變更紀錄。用統一欄位,而不是一張張風格各異的PDF。 - 減少文件劇場,增加實質能力
中小企業可被輔導採用共用的試驗資源與合規模板,但重點在試驗本身與風險管理能力,而不是把模板填滿。鼓勵把費用投向功效與安全的「重點試驗」,而不是所有項目一視同仁地做成厚本。 - 讓透明變成市場優勢
鼓勵品牌公開PIF可揭露部分的摘要與更新履歷,建立信任資產。消費者與通路就用腳投票,讓願意透明的品牌被看見。
PIF是必要的,但不是萬靈藥。它能把產品帶回可驗證與可追溯,卻也可能在不對稱的市場環境裡,變成壓垮本地廠商的額外負擔。把同一把尺對外也用上,讓文件回到服務安全與功效的本質,把「透明」轉成市場優勢,才有機會讓合規真正在台灣變成競爭力,而不是又一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