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每天有擦防曬,為什麼還是曬黑? 週末出門玩,結果臉比脖子還深一階、身上曬出各種衣服的痕跡?
別急著怪產品。我們先搞清楚防曬到底在對抗什麼。

紫外線不是只有一種,不能只看 SPF
防曬產品之所以需要分那麼多類型、出那麼多標示,就是因為它要同時對抗兩種不同波段的攻擊:
- UVB(280–320nm) 是你最有感的敵人,讓你曬紅、曬傷、曬黑,是造成急性光傷害的主因。這類紫外線在正中午最強,但不太能穿透玻璃,主攻淺層肌膚。
- UVA(320–400nm) 是比較沉默的殺手,能穿透玻璃深入真皮層,是造成膠原蛋白流失、皺紋與色素沉澱的主因。你看不到曬傷,但老化、暗沉會慢慢累積。傳統上說的"光老化",多半是指UVA的影響。
這兩種紫外線都存在於太陽光中,但防曬品不一定能擋住全部的波段。這就是為什麼各國法規都制定了防曬標準,定義產品阻擋 UVB 與 UVA的等級。
- 在美國,FDA 規定若產品標示若為 Broad Spectrum,其 UVA 防護效果(以臨界波長測試 critical wavelength)必須 ≥370nm,確保涵蓋UVA長波段。
- 在歐盟,防曬概念是隱含在「UVA圈圈標誌」(UVA標誌有一圈圓框)中,代表 UVA 防護能力需達到 SPF 的三分之一,稱為 COLIPA ratio。
- 在亞洲(尤其日本與台灣),主流標示方式是 SPF(防UVB)+ PA(防UVA),PA 以「+」號多寡顯示防護強度,例如 PA+++ 表示高防UVA能力。
擦了不見得擋得住紫外線傷害,正確使用方式才是關鍵
學理上,SPF 值是在每平方公分塗抹 2mg 防曬品、光照至皮膚微紅所花時間與未塗抹時的時間比值。也就是說,如果你擦太薄,SPF實際效果可能連一半都不到。
- 一張正常成年人的臉部面積,約需 0.8~1ml 的防曬乳,大約是一顆葡萄的體積。很多人其實只擦到 1/3 或 1/4 的建議量,實際防護力根本不到 SPF10,徒勞無功。
- 每2小時補擦一次,尤其在流汗、擦臉、脫妝後,才能維持防護膜完整。
- 防曬粉餅、噴霧只能「補救」,不能當主力防曬。
防曬不可薄擦
化妝族群最常見的誤區是怕脫妝,所以防曬擦很薄。因為擔心防曬劑與後續底妝混合,出油後還更容易脫妝、土石流或感覺黏膩厚重,甚至堵塞毛孔。這也是為什麼防曬類產品中,「隔離乳」這種中介型產品會那麼受歡迎,因為它介於防曬與妝前之間,有些會適量添加色料、矽靈,讓妝感更服貼,然後在上有防曬係數的底妝產品等等。
別再以為防曬是「薄薄一層、有擦就好」。你買的是 SPF/50PA++++,薄薄擦只擦出 SPF7 的效果,自然還是會曬黑、曬傷、曬老。且功能複合不等於擦一層抵多層,防曬的量就是要足夠,其他不能代勞。
哪些位置最容易擦不夠?
- 鼻樑與鼻翼(高點易曬傷)
- 顴骨、額頭中央(陽光直射區)
- 下巴與下頷線(常忽略邊緣)
不同型態的防曬品,適用場合也不同
你每天擦的防曬產品,是針對你的活動型態設計的嗎?即使正確使用,你補得太少、擦得太晚,也擋不住強烈陽光。

很重要,你的防曬,對海洋友善嗎?
如果你有到海邊、浮潛、玩水的計劃,請檢查產品是否含有 oxybenzone、octinoxate、avobenzone 等會造成珊瑚白化的成分。
目前像夏威夷、帛琉、關島都已立法禁用非友善防曬劑,未來趨勢也會推向reef-safe 珊瑚友善,或主打「物理性防曬、不含珊瑚毒性成分」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