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串像外星語的成分表就想走?看懂 INCI(國際化妝品成分命名)其實不難,你只需要幾個關鍵觀念。

1. 為什麼 INCI名稱跟中文名字差這麼多?
INCI 是全球通用的「化妝品成分本名」。中文名稱多半是通俗翻譯或行銷語感,所以會出現一堆「玻尿酸」「維他命C」「椰子來源」這種親切說法,但在成分表裡它們各自有標準寫法:
- 玻尿酸:Sodium Hyaluronate(或 Hydrolyzed Hyaluronic Acid)
- 維他命C:Ascorbic Acid、3-O-Ethyl Ascorbic Acid、Sodium Ascorbyl Phosphate 等多種衍生物
- 椰子來源介面活性劑:Cocamidopropyl Betaine、Sodium Coco-Sulfate 等
中文名像外號,INCI 像身分證。找身分證,才知道是哪一位。
2. 排列順序與濃度,怎麼推估?
原則是「由高到低」排列,到約 1% 左右的分水嶺之後,順序可以不按濃度排。實務判讀技巧:
- 前五名多半是溶劑與保濕基底:Water、Glycerin、Butylene Glycol、Propylene Glycol、Alcohol 等。
- 關鍵活性若在很後面,八成濃度不高;但有些有效成分本來就低劑量即可發揮。
- 參考常見「有效區間」
- Niacinamide 煙醯胺:2–5%
- Tranexamic Acid 傳明酸:2–3%
- Panthenol 維他命原B5:1–5%
- Retinol 視黃醇:0.1–1%
- Ceramides 神經醯胺:0.1–1%(常搭配載體或多重脂質系統)
- Hyaluronic Acid 類:0.1–0.5%(多分子量並用) 這些範圍是用來輔助判讀,不是絕對。真正效果還要看配方載體、穩定度、相容性。
3. 看起來「天然」,可能其實是高度加工
天然不等於沒加工、也不等於比較溫和,不要迷信「天然的比較好」。常見例子:
- 「椰子來源」的清潔成分多經過縮合、胺化或硫酸化處理,來源天然、結構合成。
- 植物性角鯊烷(Squalane)來自甘蔗發酵與氫化,是高度純化且相容性佳的合成穩定型油脂。
- 「天然維他命C」最後仍是 Ascorbic Acid 或其誘導體,分子結構一樣才有機會一樣有效。
- 精油來自天然,但部分具致敏或光敏性;反而某些合成香氛分子更穩定、可控、低致敏。
4. 三步驟快讀法:質地、功效、穩定性
第一步 前五名成分決定「質地與體感」
- 水相多=清爽;油相多=滋潤;含 Alcohol Denat. 可能更清透但敏弱肌要評估...
第二步 有效成分在哪一帶
- 是否有對應功效的「黃金搭檔」:
- 維他命C + 維他命E + Ferulic Acid 有協同抗氧化
- Ceramides + Cholesterol + Fatty Acids 有屏障重建邏輯
- A 醇 + 舒緩修護(Panthenol、β-Glucan)提高耐受度
第三步 配方是否穩定、耐放、好吸收
- 乳化系統、增稠劑、溶劑是否合理(如 Carbomer、Acrylates/C10-30 Alkyl Acrylate Crosspolymer、1,2-Hexanediol)
- 螯合與防腐是否到位(Disodium EDTA、Phenoxyethanol、Sodium Benzoate 等)
- 香精、精油、色料位置與濃度落點是否保守,敏感肌要特別注意。
5. 代表性清單怎麼抓重點
範例A(保濕修護型精華):Water、Glycerin、Butylene Glycol、Niacinamide、Panthenol、Squalane、Ceramide NP、Cholesterol、Sodium Hyaluronate、Carbomer、1,2-Hexanediol… 解讀:前段是保濕基底+2–5% 煙醯胺;中段有 B5、角鯊烷;神經醯胺與膽固醇同場,屬屏障修護邏輯,搭配玻尿酸與穩定系統,走日常強化型。
範例B(抗氧亮膚型):Water、Propylene Glycol、Ascorbic Acid、Ethoxydiglycol、Tocopherol、Ferulic Acid、Sodium Hyaluronate… 解讀:水+溶劑組合協助溶解與穩定維C;維E與阿魏酸是經典抗氧組合。這種產品要特別留意包裝避光與開封期。
範例C(溫和煥膚乳):Water、Lactic Acid、Glycerin、Sodium Hydroxide、Squalane、Allantoin、Bisabolol… 解讀:乳酸為主的 AHA,鹼調平衡 pH,保濕與舒緩配方降低刺激;看濃度區間與使用頻率建議。
整體來說,可以這樣看:
- INCI 是身分證,中文名是外號。先認人,再談功效。
- 順序看 1% 分水嶺,搭配「常見有效區間」做合理推估。
- 天然與合成不是對立,比的是安全性、穩定度與可重複性。
- 三步驟快讀,你不需要背成分大全,也能做出八成正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