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保養品,裡面到底放了什麼?
有些以為保養品的研發,就像在做料理,把最厲害的食材全部丟進鍋裡,成品就會無敵。
這是配方的大誤會!
真正的保養品研發,像是在調一杯很複雜的雞尾酒,比例、搭配、穩定度、先後順序,缺一不可。

功能性成分 vs. 輔助成分
如果你翻開一瓶保養品的成分表,會看到兩種角色:
- 功能性成分(Active Ingredients):這是品牌主打的「靈魂人物」,例如神經醯胺(修護屏障)、維他命C(美白)、玻尿酸(保濕)。它們的工作,是直接對應你的肌膚需求。
- 輔助成分(Functional & Support Ingredients):這些不是配角,而是「保鑣、經紀人、燈光師」。它們負責把功能性成分送到該去的地方、維持穩定、讓質地好推、氣味不奇怪、保存不壞。沒有這些成分,主角可能根本上不了場。
為什麼不能只看有效成分的百分比?
這瓶有 10% 維他命C,那是不是比 5% 的更有效?
對也不對,因為百分比只是冰山一角。
- 穩定度:有些成分遇到光、熱、水分就分解,瓶子開了幾週,含量氧化了大半。
- 滲透度:分子結構太大,就像汽車太寬但車庫太窄,再高濃度也進不去肌膚深層,最後也只是停在表面被氧化被分解被破壞。
- 協同作用:某些成分需要「搭檔」才能發揮最大效益,例如維他命C與維他命E、神經醯胺與膽固醇、脂肪酸。單打獨鬥,效果可能打折扣。
光看數字很容易被「高濃度迷思」誤導,因為科學上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有效到達、並且穩定發揮作用。
不同產品的配方邏輯
雖然原料都可能來自同一倉庫,但劑型不同,設計邏輯也不同:
- 精華液(Serum):高濃度功能性成分+促進滲透的溶劑,質地通常輕盈,目的是讓主成分快速接觸目標位置。
- 乳液(Emulsion):油+水的混合體,兼顧保濕與封閉效果,適合日常保護。
- 防曬(Sunscreen):活性成分的選擇必須先決定質地與用途(戶外持久 vs. 上妝前清爽),還要顧及防曬劑的穩定性與分佈均勻度。
就像做菜,有些食材必須先醃、有些要最後放,有些得先炒香再加水;順序錯了、火候不對,味道就不好。
別再相信「加越多越好」
配方不是越複雜越高級,而是要符合需求、平衡功能與穩定。
作為一個配方研發工程師,我們的目標從來不是做成「成分大雜燴」,而是像一場精密排練的演奏會,讓每個樂器在對的時間、對的位置發聲。有些皮膚科醫生倡導成分愈簡單愈好,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甚麼都加一加,最後甚麼也得不到,徒留肌膚負擔。
看成分表別只盯著那幾個大明星,留意背後的配角,因為它們才是讓產品從「成分清單」變成「有效保養品」的關鍵。
後面Dani會多說說各種成分及組成,讓你更明白保養背後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