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人形機器人充滿好奇,想知道它背後的關鍵零組件來自哪裡;如果你也在觀察 AI 應用如何與傳統精密機械產業結合;或者,你正在思考台灣企業能否在這波「人形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那麼這篇文章正是為你而寫。
今天,我要帶你深入了解 上銀科技(HIWIN):這家來自台中的精密傳動巨擘,如何從「線性滑軌、滾珠螺桿」這些看似冰冷的工業零件,逐步延伸到「工業機器人」與「人形機器人供應鏈」;它的收入結構與技術基礎,如何為未來機器人市場鋪路;以及,從最新的財報數字中,我們可以看見什麼挑戰與機會。
讓我們一起翻開這段從螺桿、滑軌到機器人肌肉與關節的故事。
上銀科技
一、公司介紹:台灣的精密隱形冠軍
上銀科技成立於 1989 年,總部位於台中,以 HIWIN 為品牌名稱。它是全球第二大滾珠螺桿與線性滑軌製造商,產品廣泛應用於工具機、產業自動化設備、醫療器材、半導體次系統與自動倉儲系統。
在台灣產業鏈的定位中,上銀可說是「精密運動控制的隱形冠軍」。我們日常熟知的筆電、手機、汽車、醫療儀器背後,往往都藏著上銀供應的零組件。這些「不顯眼」的工業基礎零件,卻是全球製造業效率與精度提升不可或缺的基石。
而在近十年,上銀不僅僅是「零件供應商」,而是積極向系統整合與智慧機器人方向發展。從單純的滑軌、螺桿,跨向多軸工業機器人與完整模組,逐步提升價值鏈地位。
二、收入來源與技術基礎:滑軌、螺桿與機器人三大支柱
1. 營收結構
根據最新公開資料,上銀的營收來源主要分為:
- 線性滑軌(Linear Guideways):約佔 63–64%,是最核心的營收來源。
- 滾珠螺桿(Ball Screws):約佔 20–23%,與滑軌並列為精密傳動元件雙主力。
- 工業機器人(Industrial Robots):佔比約 6–9%,但成長動能強,預計將突破 10%。
- 其他產品:約 8–9%,包括諧波減速機、迴轉工作台、精密軸承、醫療設備與半導體次系統。
這個結構揭示了上銀「傳統穩定 + 新興突破」的雙軌策略。滑軌與螺桿是長期穩健的現金流來源,而機器人與自動化產品則代表未來成長的引擎。
2. 技術能量
上銀長期投入研發,2024 年研發支出佔營收約 4%,全年新增專利 42 件,全球累積專利超過 2,100 件。這些專利涵蓋 高剛性螺桿、低摩擦滑軌、精密軸承、伺服馬達、諧波減速機與模組化機械關節。
換句話說,上銀已經不是單純提供一根螺桿或一條滑軌,而是能組成「驅動、減速、運動控制」的完整系統模組。這正是跨入人形機器人供應鏈的基礎。
三、人形機器人與 HIWIN:從零件到關節模組
人形機器人的本質,就是「把機械零件裝進一個模仿人體的骨架裡」,需要骨骼、關節、肌肉(致動器)、神經(感測器)與大腦(AI 控制)。
上銀在這條供應鏈中,扮演的角色非常明確:
- 骨骼與關節驅動:透過滑軌與螺桿,實現高精度直線與旋轉運動。
- 肌肉與動力來源:與子公司大銀微系統合作,提供伺服馬達與諧波減速機,組成完整的關節模組。
- 模組化供應:與合作夥伴共同研發 AI 倉儲機器人,甚至展出專為晶圓搬運設計的八軸機器手臂。
目前,上銀的工業機器人業務佔比約 9%,並在 2025 年的展會上透露,預計年底突破 10%。這意味著人形與智慧機器人,正逐步從「展示品」走向「實際出貨」。
簡單來說,HIWIN 不會自己生產一個 Tesla Optimus 或 Astribot S1,但它可能是「這些人形機器人的關節與肌肉供應商」。
四、財報分析:從數字看轉型
1. 年度數據(2024)
- 合併營收:約 244 億元,年減約 1%。
- 營業利益:佔營收約 9%,年減 22%。
- 稅後淨利:約 19 億元,淨利率約 8%。
- EPS:5.57 元,略低於 2023 年的 5.75 元。
數字顯示:傳統產品需求受到全球經濟放緩影響,但上銀仍維持穩健獲利,財務體質良好。
2. 季度數據(2025 Q1–Q2)
- 2025 Q1 營收:58.39 億元,季減 8%,但年增 6%。
- 2025 Q2 營收:59.25 億元,季增 1.5%,但年減 4%。
- 2025 上半年 EPS:Q1 為 1.36 元,Q2 下降至 0.38 元,顯示獲利波動仍大。
營收相對穩定,但獲利受匯率、成本與產品組合影響,呈現起伏。值得注意的是,機器人收入逆勢成長,年增 26%,成為唯一亮點。
3. 市場觀點
Nomura(野村證券)在 2025 年 8 月下修上銀評級,理由是 Q2 獲利不如預期、全球訂單回溫不快。但同時也指出,上銀在機器人業務的長期價值仍具吸引力。
換句話說,短期財報顯示挑戰,長期則靠 AI 機器人需求支撐。
五、機會與挑戰並存
機會
- 全球人形機器人供應鏈成形,台灣精密製造優勢明顯。
- 機器人業務佔比持續提升,有機會帶動毛利率結構改善。
- 與國際合作(如美國 Dexterity 倉儲機器人)有助擴大市場。
挑戰
- 短期財報數字仍受宏觀景氣、匯率波動壓力。
- 人形機器人應用仍處早期,市場尚未真正爆發。
- 國際競爭者(如日本 NSK、THK)在傳動元件領域同樣積極。
結語:HIWIN 能否成為「人形機器人的關節供應霸主」?
上銀科技的故事告訴我們:從傳統精密零件出發,只要技術深厚、佈局得宜,就能成為新世代 AI 機器人不可或缺的一環。
它現在就像一位在舞台背後默默準備的舞者——滑軌是骨骼、螺桿是韌帶、馬達與減速機是肌肉,當人形機器人正式走上台前時,上銀的價值才會完全被看見。
對投資人與觀察者而言,2025–2026 將是關鍵年份:這家公司能否把穩定的螺桿業務,轉換成 AI 機器人時代的成長紅利?這是我會持續追蹤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