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房市新聞不斷,許多媒體報導「房價下跌」、「預售屋解約潮」等消息,讓整個購屋市場人心惶惶。尤其是2025年以來,利率持續高檔,加上經濟不確定性,不少建案出現解約風波,買家擔心房市泡沫破裂,紛紛選擇觀望或退場...
政府這幾天釋出政策鬆綁,針對首購族特別放寬銀行法限制,讓貸款成數維持在高水平,甚至不受某些貸款上限影響。這用意明顯,就是要讓年輕人避免因需籌備高額自備款,而打退堂鼓。作為首購一族的我,真的覺得這是個好消息!我們家明年就要交屋核貸,原本還在煩惱自備款壓力大,現在「首購貸款鬆綁」讓我們資金運用更靈活,可以把錢拿去投資其他地方,或是留點緩衝金應付生活開支。不過,我也看到不少網友討論,這政策雖然利多,但也可能推升房價,讓「青年購屋」變得更難入手,大家意見兩極。

今天剛好看「持續買進」的書中提到一個觀念,我覺得蠻有趣也跟大家分享,
購屋的適當時機是什麼時候?當你能符合下列條件時,就是購屋的適當時機: 1.你計劃在這地點待上至少十年。2.你有穩定的私人及職業生活。3,你買得起。
當然,這不是什麼鐵律,只是看到時覺得挺有道理。我們無法預測10年甚至20年後,台灣房價是否依舊高漲,或是泡沫化崩盤,還是說地緣政治風險如「對岸情勢」影響市場。沒人能告訴你買房是否必要,但評估自己現有條件,以及後續的家庭負擔,是十分重要而且嚴謹的。如果因房貸把生活壓垮,而無法好好過日子,那我真心覺得不要因小失大。租個合適的房子,放個喜歡的音樂,喝杯咖啡,何樂而不為?畢竟,沒有人可以代替你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