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搬進這個社區時,我對周遭的一切都還陌生。那年秋天,阿霞敲了我的門,笑著問我要不要參與住戶大會委員投票,甚至主動說可以幫忙代投。沒幾天,我就拿著投票委託書到管理室簽名,把票交給她。從那以後,每年九月的例行投票,我都習慣交給阿霞處理。那時我只覺得她熱心,沒想到這竟是我和她長久交會的起點。
她起初只是個小委員,後來成了會計委員、副主委、主委,如今更是「默認的地下主委」。社區裡幾乎沒有人不認識她,就連新來的清潔人員,也對她畢恭畢敬。這樣的爬升,不靠權術,只靠她一雙願意跑動的腿和一張直來直往的嘴。她替住戶省下許多不必要的開支,也常在糾紛中化解矛盾,像是一個不領薪水卻無所不在的大管家。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頂樓住戶因為公設區漏水申請費用維修,副主委心生不滿,在會議中竟然拿玻璃杯砸向她的後腦。那一幕被不知名住戶用手機拍下,傳到媒體新聞,我在電視上看見熟悉的社區辦公室,心頭一震。阿霞送醫縫了四、五針,而那位副主委此後幾乎消失,只在中元法會時偶爾現身。那一刻,我才第一次感覺,社區原來也是一個小型社會,裡頭的角力不比外頭少。每年十二月,社區都會重新抽籤機車停車位。位置只有九十個,一個月租金才一百五十元,人人都想要。二十年來,我幾乎年年都有位子可停,背後其實都是阿霞幫忙。記得有一年真的怎麼都調不出車位,她乾脆跑到社區外,請熟識的店家在門口劃出一個位置給我。那一刻,我心裡很踏實——因為有她,再棘手的事似乎都能找到解法。
多年下來,她的身影總是活躍在社區的每個角落。鄰居裝潢被惡意檢舉,她出面協調;有次施工不小心鑽穿到我家,她打電話通知我,還陪著鄰居上門道歉。她的方式不見得完美,卻總能讓事情落地。那樣的細心與擔當,讓我打從心底佩服。
最近,我常在中庭看到她,和幾位阿公阿媽聊得笑聲不斷,不時又轉頭叮嚀清潔人員「天氣這麼熱,記得喝水、休息」。她的眼神裡沒有居高臨下的指揮,只有習慣了的關心。看著她,我竟有一種奇妙的安定感,像是社區有一位默默照顧大家的母親。
轉眼已經二十多年過去,從初搬進來的青澀,到如今習慣這裡的日常。阿霞的身影,一直都在,成了這個社區最鮮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