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連一條不起眼的行人穿越道,都能藏著滿滿的「安全巧思」!
走在街頭,你會發現這些設計不只是過馬路的輔助,而是一種讓行人「安心被重視」的體驗。
自從來到法國,我發現所謂「經典」的行人穿越道,幾乎都配備了一整套安全設施,讓行人過馬路既安全又放心!

(地點: https://reurl.cc/yAo6gM)
這個路口位於巴黎近郊,周邊環境相當特別:右邊是大片森林,另左邊是小型住宅區,道路本身則連接兩座城市──北邊的 Achères 與南邊的 Saint-Germain-en-Laye。這裡剛好是往南的入口,同時也是 路面電車 T13 的轉彎處,交通動線很有趣,但安全設施卻一點都沒馬虎。
這些設計細節讓人眼睛一亮:
- 行人庇護島:道路中間的分隔島,在靠近路口時由標線變成實體島。鋪上與左側公車站牌的人行道相同的紅色 PU 材質,不只提高辨識度,也讓行人若走到一半遇到紅燈時,可以安全停等下次綠燈。不要懷疑,即使只是雙向兩線道,也設有庇護島!

- 防撞桿:避免車輛失控衝撞行人。道路兩側和分隔島上都能看到,防護完整。
- 導盲磚:巴黎的導盲磚長寬與枕木紋人行道幾乎一致,視覺上像是人行道的延伸,清晰又顯眼,駕駛從遠處就能注意到行人穿越道。
- 低位紅綠燈:在這種車道不算寬的路口,紅綠燈高度更貼近駕駛視線,還附有「前有輕軌」的提醒標示。
- 槽化線:右轉轉彎處的槽化線,將行車轉彎動線清楚標示出來。
與台灣的比較

更特別的是,在法國這類行人穿越道,每隔一小段就會設置一組行人專用燈號。反觀台灣,許多多線道路常常只在兩側設燈號,中間明明有空間設置行人庇護島,卻未加利用。

(例如:敦化南路二段與四維路170巷口。)
另外,我個人覺得台灣人行道的「清楚度」偏低。不是枕木紋線條畫得過於鬆散,就是人行道本身太狹窄,應該加寬或重新設計,讓辨識度和安全性更高。
後記
這樣的配置並非一蹴可幾。從 Google 地圖觀察可見,路口設施是分期到位:
2008 年:路側還未有人行道

2013 年:鋪上實體人行道

2021 年:加裝分隔島上的行人指示燈

2023 年:加裝防撞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