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碎碎唸
時間終於來到九月,又是一年一度的 Apple 佈道大會季,而在經過數個版本迭代後,於年中發表的 iOS / iPadOS 26 新行動設備系統,也準備要迎來 Beta 測試的尾聲,預計在九月發表會後就會跟著正式推出。
雖然新的硬體我可能不一定有辦法做任何的評測,但至少在系統面我還是有根完全程,不如就在正式釋出前,來說說這段時間使用下來的感受,以及可能需要注意的地方吧。
注意,本篇內容為個人主觀使用感想,僅供參考。
測試硬體
雖然對於 Beta 版系統,不論是哪一個版本,基本上都會強烈建議不要用主力機安裝,要測試就用備用機,但由於手邊的兩支手機,作為備用的 7+ 早已被 Apple 宣布作古,所以這次我還是直接捏緊心臟,直上主力來日常使用。

至於手機型號與狀態,我的主力機是使用
- 15 Pro 512 GB 型號
- 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 的最「低階」機型
- 電池 91% 健康度
後續使用紀錄都會以此為基礎做評論。
若有似無的 AI
這次的系統更新在 Apple Intelligence 方面的功能,由於目前語言支援依然有限,繁體中文使用者基本上都無法正常使用,就算將系統轉換為支援的地區語言,也可能因使用習慣跟方便度問題,而變得無用武之地,所以這部分我也只會挑一些有實際測試過的來做評論。
Visual Intelligence
這次更新,雖然有提供擴展的視覺搜尋(Visual Intelligence)功能,從單純的拍照辨識進階到支援螢幕截圖,但基本上還是串接 Chat GPT 以及 Google 圖片搜尋,感覺都不如直接使用慣用的原生 APP 操作來得順手。
不過要說特別優點的話,大概就是省去截圖後還要裁切到重點的步驟吧,如果只是要快速查詢某個小區域內容的話,或許會較為便利。
Apple Music
接著來看看音樂 APP 中的智慧功能,首先是歌詞翻譯,不知道是不是系統語言關係,我選的幾首都沒辦法顯示翻譯的歌詞,僅能標出發音指示,不過對於日文歌曲來說,要抓到發音已經是個不錯的管道。

至於自動混音功能的話,還真的是感覺不大出來,不知道是不是我聽的歌曲風格差異跨太大,所以都沒發揮正常作用,總之在大多數聽歌的情況下,都與先前無異。
Adaptive Power Mode
對於電池效能最佳化,在這次的更新中有增加一個適應性電量模式,可以根據使用者當前的手機使用程度來動態調整處理效能,藉以延長電池使用時間。

不過在開啟這個模式後,雖然在輕微使用上並沒有太大的感覺差異,但當開啟遊戲類或部分社群時,就會明顯感受到手機開始些微卡頓,應該是為了延緩電池消耗而刻意降低效能吧。
遺憾的是,目前 AI 部分能說的真的不多,也只能慢慢等年底到明年初這段期間,看支援繁體中文的模型是否能順利釋出了。
視覺大改變
撇除遲來未到的 AI 承諾外,這次最大的變化,應該就非 Apple 新的「Liquid Glass」介面設計語言莫屬了,而這大概也是繼 iOS 7 去擬物化後,更動最大的一次,原本還以為會往 Neumorphism 的方向發展,結果直接超進化,著實讓人有些意外。
Liquid Glass
對於這個液態玻璃,我個人是蠻喜歡的,尤其再配合上 Apple 原本就很龜毛的動畫跟特效,讓整個系統畫面不再只是刺眼的純色呈現,然而,雖然液態玻璃的視覺效果頗讓人印象深刻,但這樣的設計從一開始的 Beta 版釋出後,便一直處於有點爭議的狀態。
而爭論的點,不外乎在視覺上會導致前後景無法明確分辨,進而造成介面上的文字內容,包含通知訊息以及控制中心操作都有點難以閱讀。

不過,經過測試期間不斷的更動,撇除偶發的通知背景 Bug 之外,大多數情況下都已經處於可以辨識的狀態了,雖然回到了偏霧化玻璃的效果,但也算是為了平衡所作的妥協吧。
桌布與鎖定
除了整體視覺的大改,這次的鎖定畫面也是有蠻大的進化,尤其是加入了景深視差的特效,完全就是讓鎖定畫面直接「活」起來,平常就算沒事戳亮螢幕,左右晃一下也是蠻療育的。

但有一點還是必須老實說一下,雖然最終呈現的視覺效果不錯,但要成功找到適用的圖片並沒有那麼容易,尤其是使用繪畫或是動漫人物作為桌布的情況,系統經常無法完美抓出前後景,或是好不容易調整好,又無法正常儲存,導致無法達到滿意狀態。

另外在主畫面的部分,應該是為了因應玻璃的視覺質感,除了原本的純色調外,這次還增加了一個透感的樣式,透明的圖示降低了原本強烈高飽和的刺眼配色,再搭配隨著手機左右傾斜而呈現不同折射角度的動態折射與反光,細節可說加好加滿。

不過,跟上一版的純色主題相同,這個透明效果應該也都是即時計算後的結果,所以同樣的會有經常性圖示重整的情況,同時也會帶來短暫的卡頓以及灰色圖示畫面。
順帶一提,這次的改版似乎也將一個印象中從 iOS 16 一路壞到 iOS 18 的桌布視差效果消失 Bug 給修好了,雖然滾動幅度沒有像是 iOS 15 前那麼明顯,但終於不會動不動就黏死了。
新的負荷?
正如俗話所言,改變總會有代價(?),視覺效果拉滿的結果,就是伴隨的其他方面的犧牲,經歷了數個月 iOS 26 的體驗後,一路上以來所遇到的效能暴跌、少數 APP 閃退等毛病,大多都已隨迭代過程修復,但唯獨一個大問題,是直到幾乎最終的 Beta 8 都未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改善的,那就是在使用過程中的耗電與發熱。
不是道是不是受到新的視覺效果影響而造成運算量增加,在設定新的鎖定畫面時,經常能夠感受到手機開始異常升溫與卡頓,另外在使用相機時,其升溫速度感受上也比先前系統來的快。
而電量消耗部分,在測試設備前提時提過,我的手機電池約有 91% 健康度,屬於系統的「正常」評級,但在使用 Beta 版期間,卻經常性的僅於數小時內便幾乎耗盡電力,期間使用狀態基本只有拍照與通訊,還有少量社群跟筆記,整天外出就需要至少兩塊行動電源(6500mAh+3200mAh)才足以應付需求。

而除了外出時電力消耗迅速外,在使用期間也遭遇過兩次半夜突然大量耗電的情況,幾乎在一夜間就可以蒸發約 60% 的電量,而造成兩次的原因,其中部分與地圖的背景定位有關,尤其早期版本中,有一版感覺其定位功能有異常頻繁啟動的狀況。

然而第二次地圖反而僅佔小部分原因,奇怪的是,我在這段期間完全沒有安裝或移除特別的背景紀錄型 APP,只能推測是某些第三方軟體尚未針對系統的背景處理做最佳化所導致的吧。

最後則是因發熱所連帶導致的副廠無線充電座效率降低,雖然這部分可能的變因較多,但在物理設備、電力系統皆未做更動的前提下,觀察到手機因過熱而停止充電的狀況更爲頻繁。

甚至於若在放置於 Magsafe 充電座期間,還有稍微使用的話,還可能造成電量不增反減的情況,機身溫度也會大幅上升。
尚待打磨
新的系統,為我們帶來的視覺效果雖然光鮮亮麗,但隨之而來是倍增的系統效能負荷,以及多個依然存在的顯示細節錯誤。
而 AI 部分,則是繼宣告死亡的 AirPower 萬用充電板後,近期 Apple 放最大的一次鴿子,尤其是英語系之外的使用者們,又有多少人是為了 AI 的期待,而更新了系統,甚至更換硬體的。
不過,若要我為值不值得更新下定論,其實目前還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畢竟距離正式發布預計還有一個版本,這次的 Beta 9 算是大家意料之外的。

另外我用來測試的手機,並非目前的最新旗艦,可能也不是屬於 Apple 優先最佳化調整的對象,在社群上也可以看到使用同一機型卻有不同體驗的情況。
總歸來說,這次的 iOS 26 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大致可用,但細部仍需更多打磨功夫的系統。
最後,距離正式版釋出時間,預計還有一個禮拜,沒意外的話,下一個釋出的應該就會是 RC 版本,也就幾乎等於正式版了。
隨著新機發佈在即,我們也只能希望 Apple 在全力衝業績的同時,也能夠持續改進舊機型的使用體驗囉。
以上就是這段時間以來使用 Beta 版的大致感受,提供給大家做更新前參考啦!
補充:Beta 9 一天後
前情提要,本篇撰文時 Beta 9 更新剛推出,因此僅針對較明顯 UI 與操作進行評論,而在繼續測試完一日後決定進行補充,同樣使用 i15 Pro 表現做參考。
雖然理論上已進到最終的 Beta,但整體給人的感覺還是有些差強人意,除了前文中提到的 BUG 外,在發熱與續航表現上,依然不盡理想。
機身發熱部分,雖然在普通隨意滑動情況都還能維持,但只要開始大量使用單一 APP 時,便能明顯感受到升溫,以現在白天氣溫來看,甚至還是有點燙手。
而升溫最明顯的操作,目前有注意到的就是在重新設定桌布景深的時候,還有使用如 Threads、Line 等通訊社群軟體時,遊戲部分因為沒有玩太多主流,所以無法多做評論。
另外耗電部分,我的感受是完全負面的,在單純只有使用 Threads 的情況(沒有看影片,僅文字與圖片瀏覽)下,基本上可以達到一分鐘消耗 1% 的狀況。
另外也有一些,持續在背景使用到藍牙連線以及定位服務的 APP,也會消耗比先前正式版中更多的電量,不確定到底是這些 APP 尚未針對系統做最佳化導致,還是因為測試版系統本身的 LOG 機制,但這樣的結果多少都會對日常使用帶來不便。
至於 APP 相容性,大多常用的幾乎都沒問題,這點在這次 Beta 系列中倒是做的不錯,除了中間一段時間高鐵購票付費會無法處理外,基本上並無太多狀況。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版還是掛著「Beta」的後綴,也就是說一切都還可能有變數,理論上還會有一個幾乎等同正式版的「RC」出現,到時才會真正決定這版狀態。
以上補充內容,就提供給大家做升級前參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