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傳承的兩大陷阱:稅負損失與不當方法
很多人以為財富傳承只要有錢、有房,就能安心留給下一代。但其實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留」,因為一旦處理不當,辛苦累積的資產,可能會在傳承的過程中快速縮水。這也是為什麼專業人士總強調:財富傳承,永遠離不開「稅務」兩個字。
如何省下不必要的稅金,往往比多賺更重要。否則,辛苦累積的資產可能在傳承不當下快速縮水。
來看看真實案例:

台北國稅局查到一位媽媽,替還在念大學的兒子買房。房子公告現值加總為 3,920 萬元,國稅局核定她必須繳 430 萬元贈與稅。
很多人看到這數字,第一反應是:「天啊!稅怎麼這麼高!」
但其實,這位媽媽算是聰明的。
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5 條第 3 款規定,以自己之資金,無償為他人購置財產者,其購置財產之資金,以贈與論,應課徵贈與稅;如該購置之財產為不動產者,土地以公告土地現值或評定標準價格、房屋以評定標準價格為贈與金額。簡單來說,這位媽媽買房給兒子,就必須依照公告現值或評定標準來繳納稅金。這個案例中核課的「標的」是不動產,所以是以不動產的現值 3,920 萬元來計算贈與稅金。
👉 如果她是直接把 9,200 萬現金匯給兒子,國稅局會直接以金額計算,贈與稅高達 1,421 萬元。
同樣是 9,200 萬的資產,因為操作方式不同,稅額相差將近 1,000 萬!
當然,還有更進階的作法,善用每年的244萬贈與額度,具體作法在系列文章中會再提到
這就是所謂的「稅務規劃」。同樣的金額,不同的操作方法,結果天差地遠。
傳承不是單純把東西給出去,而是要設計「用什麼形式給」。
結論:
同樣是「把資產給孩子」,現金與不動產的處理方式,可能帶來天壤之別的稅負。
如果沒有事先規劃,往往就是「辛苦賺來的錢,卻白白繳了冤枉稅」。
財富傳承,少不了稅務的考量。如果你不想讓稅金成為財富的黑洞,提早做好規劃,才能把更多資產留給你真正想守護的人。
財富傳承不是有錢人的專利,也不是只要買房、寫遺囑就好。它是一門需要專業設計的學問,才能避免讓「好意變壞事」。
身為保險與稅務規劃顧問,我最重視的,就是幫客戶把一輩子的心血,用最適合的方式傳承下去。
如果你也正在思考「要不要先把房子、資產交給孩子」,或擔心將來孩子承接時會不會有稅務壓力,歡迎和我聊聊。 提早規劃,能讓愛真正延續,而不是讓政府收走一大半。
下一篇我會分享一個更極端的案例──5億高中生,看看錯誤的傳承方式如何導致人財兩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