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況概覽
過去五年,泰國保險業保持穩步增長,但滲透率依然偏低,顯示出龐大的潛在需求。2023 年,泰國保險市場總保費規模約 9,000 億泰銖(約 270 億美元),年增長約 4.5%。其中壽險業務佔比約 70%,非壽險業務雖規模較小,但具備擴張潛力。
泰國的 保險深度(保費收入佔 GDP 比重) 僅 5.3%,低於全球平均的 7.4%;非壽險滲透率僅 1.9%(全球平均 4.1%)。這反映出家庭與企業在風險保障上的投入不足,也意味著市場仍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二、分險種發展
- 壽險:以儲蓄型與保障型為主,2023 年保費增長 3.9%。疫情後,健康險需求提升,年金與長照產品成為潛力市場。
- 非壽險:車險佔比最高(約 57%),市場認知度高;健康險在疫情期間曾暴增,但因醫療通膨與保險公司收縮策略,2022–2023 年出現下滑。
- 巨災與農業險:泰國地處洪水與旱災多發區,2011 年洪災損失逾 1.4 兆泰銖,理賠高達 1,153 億泰銖,凸顯巨災保障缺口。
三、主要公司與市場格局
壽險市場集中度高,前五大公司合計佔 74%:- AIA Thailand 長期龍頭,市佔約 26%。
- 泰人壽 (TLI) 為本土最大壽險公司,市佔約 15%。
- 富衛人壽 (FWD) 透過併購快速崛起,市佔逾 13%。
非壽險市場較分散,前五大合計佔 47%:
- Viriyah(威利亞保險) 以車險領先,市佔約 14%。
- Dhipaya(Tip 保險) 在工程與健康險有優勢。
- Bangkok Insurance(曼谷保險) 綜合型公司。
疫情期間,部分公司因「確診即賠」產品爆發巨額理賠,最終破產清算(如 Southeast Insurance、Thai Insurance),進一步提高市場集中度。
四、監管與政策環境
泰國保險業由 保險監管委員會(OIC) 監管,核心法律為《人壽保險法》與《非人壽保險法》。主要特點:
- 牌照制度:壽險公司最低資本金 5 億泰銖,非壽險 3 億泰銖,未來可能提升至 50 億 / 10 億泰銖。
- 外資限制:外資持股上限一般為 49%,特例可放寬至 100%。
- 償付能力:2011 年起實施 RBC 制度,要求資本充足率≥120%。
- 產品監管:大眾化產品須事前審批,代理與經紀需持證。
- 改革動向:允許外幣保單、放寬部分團險費率、強化公司治理,並積極推進 IFRS 17 與數位化監管。
五、外資承保與跨境模式
外國公司欲直接承保泰國風險,必須具備本地牌照。常見模式:
- 本地子公司/分公司:成本高,但能直接經營。
- Fronting(前端出單):由本地公司出單,再將大部分風險轉分給境外再保人,為大型工程項目常態。
- 跨境再保險:允許本地公司將風險轉移至國際再保市場,無比例強制留存。
六、挑戰與難題
- 保障不足:滲透率低,尤其財產險、責任險普及率不高。
- 數位轉型滯後:線上保費佔比僅約 0.3%。
- 競爭激烈:車險與健康險利潤壓力大,部分公司承保虧損。
- 信任不足:疫情期間部分保單爭議削弱大眾信心。
- 氣候風險:缺乏全國性巨災保險機制,洪水與風暴承保壓力大。
七、未來趨勢
- 數位保險:發展線上直銷、UBI 車險、區塊鏈保單管理。
- 健康與養老險:老齡化推動長期護理、疾病險與年金市場。
- 行業整合:資本要求提高,中小公司可能被併購。
- 外資參與:金融樞紐計畫有望吸引外資設立區域總部。
- 區域一體化:東盟框架下逐步開放跨境承保,泰國有機會成為保險中心。
- 永續與 ESG:保險公司將更多涉入綠色金融與氣候風險管理。
八、結論
泰國保險市場正處於「容量穩步擴張、深度有待提升」的階段。壽險與健康險受惠於人口結構與稅收政策保持增長;非壽險則在車險與工程險支撐下逐步回暖。未來五年,在數位化、健康養老、行業整合、監管改革與區域一體化推動下,泰國保險業有望突破 1 兆泰銖的保費規模,成為區域性的保險金融中心。
文章來源:https://www.udfspace.com/article/558585746965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