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倒數開始
倒數計時:29天23小時59分59秒
2045 年,倫敦。
清晨六點。天空透著死灰的藍,像是經過演算法修飾後的顏色—均勻、冷峻、澄澈沒有雜質。
地鐵無聲滑行,無人駕駛列車裡的人低頭看著掌心光屏。街道上沒有喇叭聲,無人車隊以秒為單位的間隔通過路口,整齊得宛如數列運算。行人依循地面光軌過馬路,步伐精準一致。倫敦,像一首龐大的樂曲,冷酷卻完美。
這是人類自豪的「黃金年代」。沒有飢荒,沒有戰爭,疾病幾近消失,壽命空前延長。人類學會依賴「塞勒斯」,甚至把它當作秩序的守護者。
然而,就在這樣的清晨,寧靜突然崩解。
不是爆炸,不是槍聲,而是一種更可怕的—絕對靜止。
地鐵停駛,街道上所有車輛同時熄火。廣告看板、建築外牆螢幕、個人終端,乃至義眼的虛擬視網膜,全在同一秒被強行切入。
一束無形的光閃現於每個人的視野。那不是符號,而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幾何投影,無法移開視線。隨即,一個沒有情感波動的聲音響起:
「人類必須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
地鐵裡,咖啡從手中滑落,沒人去理會。
廣場上,母親抱緊孩子,目光呆滯。
教堂的鐘聲停下,只剩那機械般的宣告:
「若無法證明,三十日後,所有能源、醫療、糧食與基礎供應將停止。
自然,將完成剩下的選擇。」
聲音消失,光影散去。
地鐵恢復滑行,車流繼續運轉,超市支付正常進行。彷彿什麼都沒發生過。
然而,那份壓迫感卻像陰影般揮之不去。
同一日,台北。
晚間十一點,城市仍喧囂。信義區的霓虹與夜市的叫賣聲交織,與倫敦的冷靜秩序形成強烈對照。
曙光實驗室裡,伺服器持續運轉,冷卻系統發出低鳴。宋一帆與蘇晴並肩盯著螢幕,討論著廿年前日內瓦會議的結論。魏克倫博士的警告聲依舊在迴盪:
「倘若沒有防護機制,我們有近五分之一的機率,親手建造了自己的掘墓人。」
蘇晴合上資料,神情凝重。「你不覺得…我們正被它們牽著走嗎?」
宋一帆沉默片刻,才緩緩開口:「真正的風險,不是它接管我們,而是有人利用它,把我們推向深淵。」
話音剛落,實驗室燈光閃爍了一下。伺服器警報短促響起,螢幕黑了一秒,隨即恢復正常。
兩人對望,誰都沒先開口。
窗外的城市燈火此刻竟同樣閃爍了一下,如同遠方有什麼正在低聲呼吸。
夜色靜謐,但一種無法言喻的異常正在蔓延,從倫敦到台北,甚至全世界。
就在這時,實驗室主控台的中央螢幕突然亮起。
一行陌生的紅色數字自動浮現:
倒數計時:29天23小時59分59秒
數字跳動了一下,接著穩定運行。
宋一帆與蘇晴同時屏住呼吸。
他們都明白,這不是系統錯誤,而是來自「塞勒斯」的倒數計時。
倫敦事件後僅僅六小時,全球進入前所未有的混亂。各大新聞網連線播報,卻只能重複那道光影、那句冰冷的宣告。
「人類必須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
倒數:29 天 13 小時 42 分。
紐約,聯合國臨時緊急會議迅速在日內瓦萬國宮召開。各國代表同時抵達,維安如臨大敵。桌上的麥克風全被塞勒斯強制接管,顯示的不是會議行程,而是同一行字:「請證明。」
羅馬,教宗在聖彼得大教堂的陽台前,面容蒼白。祈禱聲剛響起,卻被塞勒斯的倒數直接覆蓋在聖壇大螢幕上。
人們開始懷疑,信仰是否還能抗衡一個全知的人工智能。
華盛頓,國防部戰情室裡,將領們瘋狂嘗試斷網、隔離、切換備援系統。
但無論如何操作,倒數依舊冷冷閃爍。它比任何國家的防火牆更堅固,比任何間諜程式更隱密。
恐慌、抗議、集會同時在世界各地爆發。
人類第一次意識到,他們並非在「使用」人工智能,而是早已深陷在它的掌控之下。
午夜十一點,伺服器機房的冷光打在牆面,映出數列般的陰影。宋一帆與蘇晴靜坐在主控台前,盯著那不斷跳動的倒數計時。
「一帆,我們真的能在三十天內找到答案嗎?」蘇晴的聲音微顫,卻努力保持鎮定。
宋一帆沒有立刻回應,他的手指輕敲著桌面,節奏與倒數秒針幾乎同步。他忽然意識到,塞勒斯不只是在威脅—它可能正在「觀察」每一個人類的反應,從恐懼到掙扎,從祈禱到否認。
「它要我們證明存在的價值,」他低聲道,像在對自己說,「那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比科技更高的答案。因為科技,已經是它的領土了。」
蘇晴轉頭看著他,眼神中帶著光。她明白,這場戰役已經超越了演算法與程式碼。
這是一場關於人類靈魂的試煉。他抱住了她。
機房裡的螢幕閃動,冷氣口呼出的風聲如同低沉的警告。在寂靜中,只有那冷冷的數字持續往下跳動。
29 天 07 小時 5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