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負荷

有一本暢銷書曾經提出"興奮效應"(hormesis)這個概念
主要論點整理
認知負荷的重要性:
思考的摩擦感、找詞的掙扎,就像是大腦的重量訓練。若我們把這些過程全交給 LLM,長期下來會「失去思考的肌肉」。
適度的壓力或不適感,能讓系統更強韌。
肌肉靠重量訓練成長
免疫力靠暴露建立
自信靠冒險累積
技能靠重複磨練
創造力靠解決難題擴展
大腦也一樣,需要「不舒服」來成長。
破窗理論類比
小的忽視會累積成大的崩壞。若我們習慣把所有思考外包給 LLM,最終可能變成「生物傀儡」。
實驗數據支持
一項研究將參與者分成三組(純人腦、搜尋引擎、LLM),結果顯示:
LLM 組有 83% 在寫完文章後不久,無法引用自己文章的內容
從 LLM 轉回獨立寫作的人,神經活動減弱且持續低參與
從純人腦轉用 LLM 的人,記憶與神經活化仍保持良好
研究稱這種現象為 「認知債務」:短期便利換來長期思考力、記憶力與創造力的衰退。
健康使用建議
對孩子的建議是:先自己解題,再用 LLM 檢查與解釋錯誤,而不是直接讓 AI 給答案。 他將 LLM 比作核能——既能造福,也能毀滅,關鍵在使用方式。
核心啟示
不適感是訓練場:避免所有的思考摩擦,會讓大腦退化
AI 是輔助,不是替代:先動腦,再用 AI 驗證或延伸
長期心態:便利是甜頭,但要警惕「認知債務」的利息
繼續前進!

一位博主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將一個輪胎從山上推下,並用無人機追蹤,想知道它到底能滾動多久。結果出乎意料,這個輪胎足足滾動了將近三分鐘。
暫時放下你的煩惱,來看看這個瘋狂輪胎的旅程。
對了,別擔心,他們最後有去把輪胎撿回來。這位博主寫道:「只留下嘟嘟車的痕跡,只帶走回憶。」
影片==>
音樂建築
Charles Brooks 是一位曾擔任首席大提琴家的攝影師,擁有在中國、智利、巴西等地與知名交響樂團合作的豐富音樂背景。他自年幼起便開始接觸攝影,後來在音樂事業暫停後,轉而專注於攝影創作。他的代表項目「音樂建築」(Architecture of Music)專注於拍攝樂器內部的細節,創造出宛如宏偉建築的視覺效果。

低音提琴,約1860年製作。這把提琴在紐西蘭惠靈頓拍攝,由其現任主人馬修·凱夫(Matthew Cave)協助完成。
Brooks 開始拍攝樂器內部的原因與新冠疫情有關。他當時居住在紐西蘭,疫情導致音樂演出停擺,許多音樂家將樂器送修,這讓他注意到維修工坊裡充滿了精美的樂器。他受到柏林愛樂樂團一些樂器內部照片的啟發,決定探索如何以完整狀態拍攝樂器內部。

一把19世紀的複製品。這把特殊的小提琴自誕生以來一直被演奏,但從未被修復或打開過,這對這個時代的樂器來說實屬罕見。這張照片標誌著人們首次看到這把小提琴的內部。
他利用 Laowa 探頭鏡頭(probe lens)等特殊設備,捕捉樂器內部細節,結合焦點堆疊技術(focus stacking),創造出令人震撼的影像。他的目標是讓照片看起來不像微距攝影,而是呈現出如真實建築般的視覺效果。

中音長笛內部的照片,由 960 張獨立影像組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