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的封面是一片近乎漆黑的海。
鯨魚閉上眼睛,身軀龐大,
牠的身邊是深海的微光與等待的生物,
彷彿飄浮在宇宙星空裡。
螃蟹、巨大的具足蟲、帶著冷光的魚,
在黑暗中閃爍,像是遠方的燈號,
指引我們往下潛。
這是一種帶著肅穆卻溫柔的畫面,
一個巨大的生命即將結束,
卻同時要開啟另一場盛宴。

🐳進入故事,隨著翻頁,
鯨魚終於現身,
龐大的軀體在深海背景裡緩緩下墜,
畫面幾乎被灰白的鯨體填滿,
顯現出牠的重量與不可忽視的存在感。
這裡的配色刻意只留下靜謐與莊嚴。

鯨魚的眼睛半閉,彷彿在夢中沉眠,
將死亡描繪成一種「歸返」而非「終結」。
對孩子來說,這是溫柔的引導;
對大人來說,卻能感受到其中的張力,
一條巨鯨的死,意味著另一場生態系的誕生。
牠靜靜的橫躺在深海背景裡,
像是一顆星球墜落。
畫家河崎俊一用冷色調描繪鯨魚,
灰白的皮膚上有歲月的裂痕,沉默而莊嚴。
畫面本身就讓人明白,
這是一具已走完旅程的軀體。
這樣的處理極有力,
沒有煽情,沒有眼淚,
靜靜的呈現出死亡不是破碎,
而是一種必然的到來。

🐳在穿透力強的圖像中,
首先現身的是歐氏荊鯊。
牠的眼睛閃著碧綠的光,
嘴巴張開,咬向鯨魚厚實的皮。
文字寫得很簡單:「這不是鯨嗎!」
語氣卻帶著一種久旱逢甘霖的急切。
隨後,寄生鰻成群而來,
在鯨魚身上鑽洞、分食。
細長的魚體像黑暗中的綢帶穿梭進出。
這畫面有點令人驚嚇,
但「驚嚇」與「神聖」並存。
這是自然最赤裸的樣貌,
一個生命的結束,正成為無數生命的延續。

🐳書本漸漸展開一條更漫長的時間軸。
半年之後,鯨魚身上的肉已經被吃光,
留下的只是龐大的骨骼框架。
畫面空曠、靜謐,
白色的骨頭橫陳在黑色的海底,像一條銀河。
故事並未結束,食骨蠕蟲登場了,
這些奇異的深海生物堪稱「清道夫」,
會鑽進鯨骨裡,吸收骨中的膠原蛋白。
牠們的幼體隨著海流漂浮,
尋找下一個鯨骨,像接力一樣,
把生命延續到更遠的深海。
🐳這時,繪本的節奏放慢,
讓讀者意識到,
鯨落不是一瞬間的事件,
而是一場長達百年的進行式。
從鯊魚到鰻魚,再到甲殼類,
最後到細菌和微生物,
每一個階段都是另一種形式的盛宴。
這是一場漫長的「分食」,也是一場「滋養」。
🐳整本書的圖像設計值得細細凝視,
黑色背景是基調,象徵深海,也像宇宙。
白色的鯨魚身軀與骨頭,
成為最明亮的光。
這種強烈對比,
讓死亡成為帶有莊嚴的美。
當文字簡短、敘事平穩時,
圖像成了最強的說服力。
讀者翻頁時,像是跟隨一場緩慢的潛水,
視野漸漸適應黑暗,然後驚嘆於其中的繁盛。
🐳這是一本科普繪本,
但它為我帶來許多不同的想法。
當我們看見一頭鯨死後,
仍能用百年的時間養育無數生命,
不免會想,人類呢?
我們的死亡,是否也能回饋自然?
書中的「鯨落」是一種極致的永續,
沒有浪費,沒有多餘。
每一塊肉、每一根骨頭、
甚至腐朽釋放出的硫化氫,
都成為生物的食物與能量。
相比之下,人類對死亡的處理,
火葬、墓葬、保存屍體,
多少帶著隔絕自然的意圖。
鯨魚逝去後仍為海洋孕育生命,
而人類卻竭力逃離自然的循環
🐳這本書也映照當代的環境危機,
若鯨魚數量銳減,鯨落也隨之減少,
深海生態便失去一個關鍵環節。
這意味著,保護鯨魚不僅是為了鯨魚本身,
更是為了整個海洋的鏈結。
🐳想起之前看過一句話:
「鯨落十里,萬物重生。」
它不僅描繪了鯨魚死後唯美詩意的歷程,
也體現了大自然生滅有序、和諧寧靜的循環。
這本書具象化了這段話,
也在我心裡會留下某種震動,
原來死亡可以這樣被看待。
這除了是一本科學知識書,
更是一封寫給海洋、寫給生命的長信。
它讓我們看見黑暗中的光,
看見死亡中的延續。
它提醒我們,永續不只是人類口中的口號,
而早已深刻寫在自然的秩序裡。
當我們在陸地上談論「環保」時,
深海正默默演繹著最壯麗的循環:
鯨落十里,萬物重生。
《一頭鯨死了以後:鯨落》
作者|江口繪理
繪者|河崎俊一
譯者|張東君
出版|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