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TRONG 宇宙 × 文化觀察篇
一、山裡的起點
在台灣的部落裡,身體從來不是孤立的。
阿美族會用草藥與熱石結合日常,
長輩邊揉邊說:「這不是壞掉,只是太久沒休息。」泰雅族熬煮藥草,配合歌謠祈禱,治療更像是安頓心靈。
排灣族以「火燒石」熱敷,讓疲憊的身體重新暖起來。
這些方式不只是療癒,更是一種共享。
治療不是個人的私事,而是群體的陪伴。
二、紅布條與藥酒味:國術館的年代
隨著閩南與客家族群移民,跌打損傷的技藝進入街坊巷弄。
清末到日治時期,國術館成為熟悉的風景:
門口掛著紅布條,屋裡藥酒瓶整齊排列,
師傅一邊替人推拿,一邊訴說武館的故事。
對許多人來說,那是「被修理」的經驗:
扭了就推開,跌了就扳正。
在那個年代,身體被視為一台需要維修的器具。
它能撐多久,往往取決於師傅的手勁。
三、制度化與專屬:盲人按摩
日治政府一方面引進西醫,一方面把按摩納入管理。
盲人因此獲得「專屬行業」的定位。
戰後台灣延續了這個制度,盲人按摩成為社會熟悉的身影。
許多人家裡會說:「要去找盲人師傅,才安心。」
直到 1990 年代,明眼人按摩逐漸興起,引發爭議。
2011 年,司法院大法官於 釋字第 649 號 宣告「盲人專營」違憲。
從此,按摩市場正式開放,進入一個多元又混亂的時代。
這個轉折,也為後來的紅海市場埋下伏筆。
四、吊燈下的美容院
1980–1990 年代,美容與養生館成為另一種符號。
「媚登峰」這個名字,幾乎是時代的代表。
廣告裡強調美胸、瘦腰、塑形, 進門是水晶吊燈與香氛,
按摩變成一種「可以買來的美麗」。
這個階段,身體被消費,被租借,
不再只是「治癒」,而是「打造」。
五、森林觀點
從部落的祈禱,到國術館的藥酒,
從盲人的專屬,到釋憲的轉折,
再到吊燈下的美容院, 台灣按摩的前身,
折射著族群、制度與消費的交錯。
但不論在哪個時代,身體始終在問同一個問題:
👉「有沒有人,能教我怎麼在日常就照顧自己?」
RESTRONG reset|Be you again.
📚延伸閱讀
📜 方格子子文聲明
※ © 本文為 RESTRONG 品牌語氣森林原創內容。
語氣不是文案,而是一次次陪伴累積的信任。
💬 初稿發布:2025/09/12|版本:v1.0|方格子收錄版
RESTRONG|Be you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