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2100萬枚的稀缺貨幣與國家儲備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比特幣的橘色 ₿ 圖案源自社群共識,以斜線 B 呼應傳統貨幣符號,傾斜設計展現活力,象徵去中心化與人人共享的數位黃金。

比特幣的橘色 ₿ 圖案源自社群共識,以斜線 B 呼應傳統貨幣符號,傾斜設計展現活力,象徵去中心化與人人共享的數位黃金。

大家早安,很多人聽到比特幣 Bitcoin 的時候,腦中浮現的可能是暴漲暴跌、礦工、數位黃金。但究竟什麼是比特幣?它的存在價值在哪裡?如果我們想看懂加密世界,理解比特幣就是最自然的起點。


比特幣的核心:一種不靠銀行的電子現金

比特幣就像一本全世界共筆的帳本,沒有人能單方面修改。中本聰留下設計後消失,讓比特幣徹底交由社群維護。

比特幣就像一本全世界共筆的帳本,沒有人能單方面修改。中本聰留下設計後消失,讓比特幣徹底交由社群維護。

比特幣最初由一位化名中本聰的人在 2008 年提出,白皮書標題是《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簡單來說,比特幣是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在傳統金融裡,如果你要轉帳給朋友,必須透過銀行或支付公司,這些中介會記錄、驗證並抽取手續費。而比特幣設計的突破就在於,它讓彼此不認識的人,也能在沒有銀行的情況下安全轉帳。

它的關鍵是區塊鏈技術。想像有一本公開的帳本,所有交易一筆不漏地被記錄,並且散佈在全球成千上萬台電腦上。任何人都能查閱,沒有人可以單方面竄改。這樣的去中心化結構,使比特幣同時具備透明與難以偽造的特性。

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至今仍是謎團。他在 2010 年後便從社群消失,再沒有人能確認他的真實身份。有人認為他是單一個人,也有人猜測是一群人。無論真相為何,這種匿名創世的特質,讓比特幣徹底擺脫了個人領袖的影響,真正靠網路與共識運作。

(延伸閱讀:區塊鏈與共識機制


總量限制與減半機制

比特幣的程式碼寫死了總供給上限 2100 萬枚。這是設計的一部分,用來確保稀缺性。截至 2025 年,已經有超過 1900 萬枚被挖出,最後一枚預計要到 2140 年左右才會誕生。

為了避免過快釋放,比特幣設計了減半機制。大約每四年,礦工挖到一個區塊的獎勵會減半:從最初的 50 枚,經歷過 25 枚、12.5 枚、6.25 枚,到 2024 年最新一輪只剩 3.125 枚。到目前為止,比特幣已經歷四次減半,下一次預計落在 2028 年 4 月前後。

這樣的機制讓新幣進入市場的速度不斷放緩。再加上部分比特幣因私鑰遺失或長期未動用,實際流通數量更少。稀缺性因此持續提升,而在需求仍存在的情況下,往往成為推動價格的重要力量。


國家儲備比特幣的理由

raw-image

比特幣的特殊性不只吸引投資人,甚至成為部分國家的戰略資產。截至 2025 年,美國、中國、英國、烏克蘭、不丹與薩爾瓦多都在不同程度上持有比特幣。

美國與中國的來源多半是執法單位沒收的資產,例如黑市交易與詐騙案。英國和烏克蘭的情況也相似,烏克蘭更因戰爭而獲得大量加密捐款。不丹則利用水力發電挖礦,長期累積比特幣。薩爾瓦多更走得最遠,直接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透過政府購買與挖礦累積國家儲備。

這些國家之所以保留比特幣,大致理由有以下五點:沒收所得不全數拍賣、作為外匯儲備多樣化、利用能源優勢挖礦、金融實驗與吸引外資、以及在美元體系主導下增加一種替代選項。


比特幣最初被設計為電子現金,但十多年演化下來,逐漸從支付工具轉變為儲值資產。由於價格波動劇烈,加上交易效率限制,它並沒有在日常支付中普及。反而在金融市場中,因為稀缺與去中心化特性,被視為數位黃金,成為資本配置與避險的選項。

這與穩定幣形成鮮明對比。穩定幣與美元等法幣錨定,強調穩定;比特幣則強調稀缺與抗通膨,價值隨市場波動。兩者代表了加密金融的兩端:一個追求穩定,一個追求稀缺。

(延伸閱讀:穩定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邊喝邊想
3會員
110內容數
有些問題,邊喝點東西,邊想,會比較有答案。這裡是我閱讀、觀察、懷疑,然後慢慢轉化的地方。寫的東西有科技、咖啡、酒,偶爾是神話。如果你也喜歡慢慢想事情,跟著我的節奏,這裡或許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