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半導體與 AI 的基礎,今天我們要轉換角度,來到金融的應用面,為虛擬貨幣的主題打開序章。
想像你第一次走進交易所,想買一點比特幣或以太坊。你手上拿的是台幣、日幣或美元,可是在幣圈的世界,真正通行的卻不是這些法幣,而是一種被代幣化的美元:穩定幣(Stablecoin)。它就像入場券,把真實世界的貨幣映射到區塊鏈上,才讓你能自由地在虛擬貨幣市場穿梭。
美元如何變成 USDT、USDC?
穩定幣的邏輯,其實很簡單- 你把 1 美元交給發行公司(如 Tether、Circle)。
- 他們在銀行帳戶存下這 1 美元(或等值美債)。
- 在區塊鏈上,生成 1 個 USDT/USDC。
- 你隨時可以「燒掉」這顆代幣,換回真美元。
這就是 1:1「鏡像」的機制。理論上,市場上流通多少 USDT,就應該在銀行或國債裡有多少美元。這就像早期的金本位制度,每張美元後面都有黃金背書。只不過現在,黃金變成了美國短期國債。USDT 和 USDC 差別在於:
- USDT:規模最大(約 1.5 兆美元)、流動性最強,但資訊透明度備受質疑
- USDC:規模較小(約 500 億美元),卻合規透明,被 PayPal、Visa、Stripe 等支付巨頭採納
不管USDT 還是USDC 都比美元更快、更自由
傳統跨境支付透過 SWIFT,平均需要 3–5 天、手續費超過 5%;USDC 轉帳幾分鐘就能到帳,費用低到小數點。對交易者而言,它是避風港:市場大跌時,可以把幣換成 USDT/USDC,資金暫時停泊在美元價值裡;對新興市場居民而言,它是數位美元:阿根廷、尼日利亞人民甚至用 USDT 付房租,因為本國貨幣已經不可靠。2024 年,穩定幣的全球交易量達 27.6 兆美元,超越 Visa 與 Mastercard 的總和。
風險與地緣政治角力
穩定幣的穩並非口號,而是靠資產品質、負債流動性、治理透明度三面維繫
- 資產端:USDT 曾因投資高風險商業票據被質疑;USDC 則強調 100% 現金與美債
- 負債端:不同應用場景對流動性的需求不同,一旦兌回壓力過大,就可能脫鉤
- 治理端:誰能凍結、誰能審計、誰能掌握跨鏈橋?決定了信任是否能持續
這也是為什麼近兩年,各國幾乎同時立法:美國推天才法案、香港推穩定幣條例草案,歐盟 MiCA、新加坡框架也早已上路。大家表面上是嚴管,實際上是承認並規範,避免亂跑,但也不敢放掉。
一美元還是一美元嗎?
USDT 與 USDC 看似只是代幣化的美元。但當它們被用在黑市、跨境支付、高通膨國家的日常生活,甚至延伸到 RWA(房地產、債券、碳權的代幣化),它們已經不只是支付工具,而是金融秩序的引擎。
當你問USDT 跟 USDC 到底是不是美元時,答案是:它是美元的鏡像,但它可能活得比美元還快,還自由,也更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