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文句「」中的字,何者讀音正確?
(A) 莫札特的音樂膾「炙」人口,流傳久遠:彳ˋ→ ㄓˋ
膾炙人口:膾,細切肉;炙,烤肉。膾、炙皆人間美味,「膾炙人口」指美味的食物人人愛吃,或比喻美妙的詩文為人所讚賞、傳誦。(B) 膽小的他,想到要去鬼屋探險,便頸縮股「慄」:ㄌ一ˋ
頸縮股慄:「頸縮」縮起脖子,「股慄」:腿部發抖,形容極為恐懼的樣子。
宋.蘇軾〈教戰守策〉:「論戰鬥之事,則縮頸而股慄。」
(C) 倉「猝」之間,設想不周,難免做了錯誤的決定:ㄗㄨˊ→ㄘㄨˋ
倉猝:匆忙的樣子。
(D) 臺灣東部「瀕」臨太平洋,搭船出遊可望看到鯨豚:ㄆ一ㄥˊ→ㄅㄧㄣ
瀕臨:臨近、緊接。
4. 下列文句中的詞語,何者使用最恰當?
(A) 他生性孤僻,不容易結交到知心友人,一直都是碩大無朋。
碩大無朋:朋,比。碩大無朋形容物品大到無可比擬
(B) 她向來認真負責,為人謙和,此次升遷主管,真是坐收漁利。
坐收漁利:用別人彼此間的衝突矛盾而獲利,參見「鷸蚌相持,漁人得利」。
(C) 法官審理案件,應秉持公正嚴明、隔岸觀火的態度,勿枉勿縱。
隔岸觀火:在河水對岸看火災。比喻事不干己,袖手旁觀,漠不關心。
勿枉勿縱:通常指司法的公正,不會冤枉無罪之人,有罪也絕不輕饒。
(D) 他們同處於艱困的環境中,仍彼此扶持、相濡以沫,度過難關 。
相濡以沫:泉水乾涸,魚兒以口沫互相潤溼。後用「相濡以沫」比喻同處於困境,互相以微力救助。
8. 下列詩句,何者最能呈現作者對百姓困苦生活的關懷?
1.稊米:小米。稊,音ㄊ一ˊ
2.地黃:多年生草本植物名
(A) 人生百歲內,天地暫寓形。太倉一稊米,大海一浮萍。
→人的生命有限,之於天地之間,只是暫居,如糧倉中的一小粒米,大海中的一片浮萍般渺小。
(B) 朱門有勳貴,陋巷有顏回。窮通各問命,不繫才不才。
→感嘆人是否發達富裕,其實命運注定,和一個人是否有才華並非絕對相關。
(C) 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歲晏無口食,田中採地黃。
→春天不雨,小麥不活,秋天又早結霜,稻穀因而受損。一年快結束了沒有吃的,只能到田裏去采地黃。形容百姓生活困苦。
(D) 富貴難義合,困窮易感恩。古來忠烈士,多出貧賤門。
→生活富裕的人容易不合道義,生處窮困的人卻容易心懷感恩,自古以來的忠貞烈士,都是出自窮苦人家。
11. 「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華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 或難其異,華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並起。」 關於倪尋、李延的症狀與治療方式,下列何者最符合這段文字的敘述?
翻譯:吏(小官)倪尋和李延一起前往找華佗醫病,兩人都頭痛發熱,病症看起來一樣。華佗說:「倪尋應該要用瀉下的方法,李延應該要用發汗的方法。」 有人覺得奇怪,問為什麼要不同治法。華佗解釋說:「倪尋是外部有實症,李延是內部有實症,所以治療的方法要不一樣。」 他就分別給他們開藥,第二天兩人都痊癒起床了。
12. 「凡人為文,私於自是,不忍於割截,或失於繁多,其間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鑒無姑息者,討論而削奪之,然後繁簡當否得其中矣。」下列何者最符合 這段文字的觀點?
1.妍媸:此指文章的好與壞
一般人寫文章時,常常偏愛自己的所寫,不忍心刪減修改,於是容易寫得太多太雜,其文章中好壞自己又辨別不清。必須要有眼光公正、不會遷就的朋友來討論、刪改,這樣文章的繁與簡、取與捨,才能掌握得恰到好處。
14. 下列詩句,何者與重陽節最為相關?
(A) 河耿月涼時,牽牛織女期:七夕
(B) 黃花宜泛酒,青嶽好登高:重陽
(C) 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中秋
(D)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端午
18. 關於這兩首詩的分析,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霜月 李商隱
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翻譯:剛開始聽到南飛的大雁的鳴叫聲,蟬鳴就已銷聲匿跡;登上百尺高樓,望見江水連接天際。青女(霜神)和素娥(嫦娥)都能耐得住寒冷,在月光與霜色之中爭相展現美麗。
霜月 余光中
秋氣肅殺
霜女真要鬥月娥嗎
名副其實的冷戰
用最美麗的武器
月色皎皎對霜體晶晶
而觀戰最妙的位置
是近水交輝的樓臺
夢裡夢外,一夜下來
誰更嬋娟呢,誰更絕情
誰輸誰贏,誰說得清
(A) 兩詩皆以嬋娟來表示美好的姿容
→嬋娟既代表月亮也代表女性美好的姿態
(B) 兩詩皆明白寫出霜月互鬥的結果
→ 未寫出結果
(C) 乙詩清楚標示季節,甲詩則無法判斷
→ 甲詩從大雁、蟬聲可判斷季節
(D) 乙詩寫出霜、月間的對話,甲詩則無
→ 兩詩皆未寫對話
19. 「力不足以勝之,_______ 。不求幸勝,不求過勝,此其所以終勝歟!」根據這段文字的文意脈絡,若要將甲、乙、丙、丁四句填入畫線處,其順序應為下列何者?
【甲】又長慮深思 【乙】則避而不爭
【丙】而不盡其力 【丁】力足以勝之
「力不足以勝之,則避而不爭。力足以勝之,又長慮深思,而不盡其力。不求幸勝,不求過勝,此其所以終勝歟!」
翻譯:當力量不足取勝時,就應該避開爭鬥;當力量足以取勝時,卻要深謀遠慮,不把全部力量用盡。 不追求僥倖獲勝,也不追求壓到性的獲勝,這是最終能夠真正獲勝的根本原因。
20.「魏博節度使韓簡,性粗質,每對文士,不曉其說,心常恥之。乃召一孝廉,令講 《論語》,及講至〈為政〉篇,明日謂諸從事曰: 『僕近知古人年至三十,方能行立。』 外有聞者,無不絕倒。」故事中韓簡的表現,以下列何者來形容最恰當?
翻譯:魏博節度使韓簡,性格粗直質樸,每次遇到文人談論學問時,常常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心裡總覺得很丟臉。於是找來一位秀才,請他講解《論語》。當講到〈為政〉篇時,第二天韓簡對屬下說:「我最近才知道,古人到了三十歲,才學會走路、站立。」 外面聽到的人,無不俯仰大笑。
21. 下列成語,何者用字完全正確?
(A) 冰山一腳→冰山一角:體積龐大的冰山,露於水面上時往往只有山巔部分。比喻事情真相初現的一部分。
(B) 衝耳不聞→充耳不聞:塞住耳朵,裝作沒聽見。後用「充耳不聞」形容拒絕或不願聽取別人意見。
(C) 段章取義→斷章取義:泛指截取別人的詩文或談話中的某一段落為己用,而不顧其原意。
(D) 意興闌珊:闌珊指衰減的樣子,意興闌珊指形容興致極為低落。
25. 「夫不諫則危君,固諫則危身,與其危君,寧危身,危身而終不用,則諫亦無功矣。 智者度君權時,調其緩急而處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國而國不危, 在身而身不殆。昔陳靈公不聽泄冶之諫而殺之,曹羈三諫曹君不聽而去,《春秋》 序義雖俱賢而曹羈合禮。」根據這段文字,下列何者最符合作者的觀點?
翻譯:如果大臣不進諫,就會使君主陷入危險;但若是執意進諫,則可能危及自己的性命。與其讓君主陷入危險,不如自己承受危險。然而,如果自己冒著危險進諫,最後卻沒有被採納,那麼進諫也就沒有任何功效。聰明的人會衡量君主的心性和當下的時機,調整勸諫的緩急,把握適當的分寸。這樣既不會讓君主陷入危險,也不會讓自己置身險境。從前陳靈公不聽泄冶的諫言,還把他殺了;曹羈則三次進諫曹君不聽,最後選擇離去。《春秋》在評價時,雖然都說兩人賢明,但認為曹羈的做法更合乎禮義。
26. 「吾謂飲食之道,膾 1 不如肉,肉不如蔬,以其漸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風, 人能疏遠肥膩,食蔬蕨而甘之,與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於世者,棄美名不居, 謂佛法如是,則謬矣。吾輯《飲饌》一卷,後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儉,一以復古, 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茲在茲而不忍或忘者矣。」根據這段文字,下列何者最不可能是作者重視蔬食的原因?
1.膾:細緻的肉絲
翻譯:我認為飲食之道,細緻的肉絲不如肉類,肉類又不如蔬菜,因為蔬菜更接近自然。上古時代的人穿草衣、吃植物,那是最古樸的風尚。人若能疏遠肥膩厚味,轉而覺得吃蔬菜、蕨類也很甘美,這與喜愛古物、推崇古風的心意是一致的。我感到奇怪的是,世人捨棄這樣的美名不去遵從,卻錯誤地把它歸於佛法。於是我輯成《飲饌》一卷,把蔬菜列在肉食之前,一來是為了推崇節儉,一來是為了回歸古風,更因為我對於宰殺生命一事深感不忍,心裡常常惦念著,不願忘卻。
31-32
魯迅〈夏三蟲〉以「直接爽快」的跳蚤、「哼哼地」蚊子和「嗡嗡地鬧」的蒼蠅,比擬社會中的三種人,一般普通的小人、矯情的偽君子、背地散播惡意的始作傭者。
39-40
【甲】平生不喜籠中養鳥,而予又未嘗不愛鳥,但養之有道耳。欲養鳥莫如多種樹, 使繞屋數百株,扶疏茂密,為鳥國鳥家。將旦時,睡夢初醒,尚輾轉在被,聽一片啁 啾,如〈雲門〉、〈咸池〉1 之奏。及披衣而起,頮面 2、漱口、啜茗,見其揚翬振彩 3 ,倏往倏來,目不暇給,固非一籠一羽之樂而已。大率平生樂處,欲以天地為囿, 江漢為池,各適其天,斯為大快。比之盆魚籠鳥,其鉅細仁忍何如也! ——改寫自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信後又附一紙
翻譯:我平生不喜歡把鳥關在籠子裡養,但我並不是不愛鳥,只是養鳥要有方法。想要養鳥,最好的方式是多種樹木,在房子周圍栽上數百株樹,枝葉扶疏茂密,讓鳥兒有自己的國度和家園。每天早晨,剛從睡夢中醒來,還在輾轉翻身時,就能聽到鳥兒啁啾的歌聲,如同〈雲門〉、〈咸池〉般的樂曲。等到披衣起身、洗臉漱口、喝茶時,看見鳥兒展翅飛舞、羽毛閃耀,倏忽來去,目不暇給,這種樂趣可不是一籠一隻鳥能比的。大體而言,我平生喜愛的生活方式,是把天地當作自己的遊樂園,把江河湖泊當作鳥兒的池塘,讓每個生靈都能適合自己的天性,這才是最大的快樂。相比之下,把魚關在盆裡、鳥關在籠裡,又怎麼能談得上仁愛和寬容呢!
41-42
吏部尚書唐儉與太宗棋,爭道。上大怒,出為潭州。
蓄怒未泄,謂尉遲敬德曰:「唐儉輕我,我欲殺之,卿為我證驗有怨言指斥。」 敬德唯唯。
明日上朝,敬德頓首曰: 「臣實不聞。」頻問,確定不移。上怒,碎玉珽 1 於地, 奮衣入。
良久索食,引三品以上皆入宴,上曰: 「敬德今日利益者各有三。唐儉免枉死, 朕免枉殺,敬德免曲從,三利也;朕有怒過之美,儉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譽, 三益也。」賞敬德一千段,群臣皆稱萬歲。
──改寫自張鷟《朝野僉載》
1.玉珽:古代天子上朝所執的玉版。珽,音ㄊ一ㄥˇ
翻譯:
吏部尚書唐儉和太宗下棋時發生爭執。皇上大怒,把他貶到潭州。
怒氣還未消,對尉遲敬德說:「唐儉輕視我,我想殺他,你若能證明他對我有怨言侮慢,便可行刑。」敬德應允。
第二天上朝,敬德磕頭稟奏:「臣實在沒有聽到任何怨言。」他被反覆詢問,仍堅持不移。皇上大怒,把玉珽摔碎在地,抓起衣服衝進內殿。
過了很久才吃飯,並召三品以上大臣一同入宴。皇上說:「今天敬德、唐儉、朕各自都有三份益處:唐儉免於枉死,朕免於枉殺,敬德免於曲從,這是三重益處;朕因能克制怒氣而顯美德,唐儉得以重生,敬德得到忠直之譽,這是三重好處。」皇上賞賜敬德一千段錢,群臣無不稱萬歲。













